2016年3月8日,中央媒体走基层大调研活动首站在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汽”)正式启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中国汽车报、中国工业报、中国交通报、中国质量报、中国消费者报、商用汽车新闻等中央及行业媒体齐聚中国重汽科技大厦,聚焦我国卡车行业发展现状,深入了解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重汽如何对接《中国制造2025》,使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真正实现强国梦。
聚焦中国重汽探寻转型升级之道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及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攻坚之年,更是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和转型的关键之年。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变革。
作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宏观经济的变化势必将影响到卡车行业的整体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于依赖经济拉动的卡车企业来说,未来的路注定充满荆棘和坎坷。
为了指引卡车企业在“十三五”时期加快转型升级,同时,紧跟习近平主席在调研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三大媒体时提出的鼓励记者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和宣传基层先进典型的精神,中央媒体走基层大调研活动再度开启。经过多方考察和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推荐,中国汽车新闻工作者协会此次选取了重型汽车工业的排头兵、在创新转型上有突出贡献的中国重汽作为首站走访对象。
启动仪式上,中国重汽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纯济对中央及行业媒体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2015年是金融危机以来国内重卡行业最困难的一年,但中国重汽主动应对各种挑战,大力开展“品牌、质量、效益升级年”活动,在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路上创造了新的成绩。此次中央媒体走基层大调研活动走进中国重汽,聚焦民族重卡品牌,探讨《中国制造2025》的创新升级之路,中国重汽责无旁贷。企业将进一步加强产业调整优化,积极适应市场变化,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努力实现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全系列商用车产品走出国门。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魏安力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当前国内汽车发动机的技术水平,高度评价了中国重汽在行业中的地位。他指出,中国重汽有着悠久的历史沿革、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产品储备,希望中国重汽把曼技术发动机的优势发挥好,为国家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汽车报》总编辑何伟在致辞中说,中国重汽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中国重汽被评价为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摇篮,实至名归。此次中央媒体走基层来到中国重汽,是找到了一座新闻富矿。希望这个活动能一直办下去,通过活动找出像中国重汽这样真正优秀、实干的企业,作为商用车行业的典型大力推广,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
仪式上,与会领导还共同点亮了“讲中国重汽故事、扬中国制造品牌”主题文字,并与媒体记者在“中央媒体走基层大调研活动”启动旗帜前合影留念。
“新常态”下追求质量与效益是根本
在接下来的总编对话和媒体沟通会上,马纯济等中国重汽领导与行业协会专家、媒体记者就卡车技术、质量、生产、销售、行业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
交流过程中,马纯济指出,“二次创业”过程中,中国重汽在提升产品质量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并通过与德国曼合作为契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正是这次重要决策,使中国重汽从速度规模型开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也让企业有了新的发展契机。
据了解,中国重汽与曼合作项目在2012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相继建成了曼发动机生产线、车桥生产线、驾驶室生产线和整车装配线。2013~2014年间,曼平台T系列重卡以及曼TGA的国产化车型——汕德卡也全面进入市场,使中国重汽在质量提升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引进曼技术的同时,中国重汽在装备供应能力、质量把控管理体系等标准化环节上也有了大幅提升。“引进曼技术,重汽花了大价钱,其中买的最值的,就是标准。”中国重汽总质量师云清田表示,在与曼公司合作中,重汽不仅学到了技术、实验方法、制造工艺等内容,还学到了曼引以为豪的标准体系。如今,重汽严格按照曼的开发体系来开发产品,从零部件的开发、选点到样件放行,每个零部件都要做一系列试验。此外,重汽另一点提升就是产品释放,包括释放工作和释放理念。总之,现在不管是重汽人还是重汽产品,“含金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采访结束后,行业协会专家、媒体记者在中国重汽副总经理于有德的陪同下,参观了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济南动力部曼技术发动机生产线、济南商用车公司整车装配线。记者们目睹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实验装备,对中国重汽先进的数字化工厂、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以及严格地管控体系赞叹不已。
魏安力参观后也对其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中国重汽的整车装备及发动机的制造和试验能力已与国际水平接轨,这对于企业全面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何伟表示,中国重汽装备条件和实力的不断升级,将带动我国重型汽车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重型汽车领域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做出新的贡献。
国际化是未来发展重要战略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国家针对消费、出口、国内投资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拉动下,中国重汽判断,商用车行业2016年整体需求将会平稳增长,产品结构将会进一步调整,这将成为商用车行业发展的新常态。
这种新常态下,马纯济定下的策略是:用改革创新贯穿全年工作、用国际化带动企业现代化。“如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实施国际化战略,才能保持和扩大企业改革重组的发展成果、解决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国重汽必须放眼国际市场,才能获得长足发展。而国际化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命运。”马纯济说。
如何实施国际化战略?中国重汽集团国际部副总经理兰俊杰介绍说:“这些年来,通过产品质量的提升,我们的产品在海外已经具备了竞争优势,并且我们已经从简单的卖车到售后销售服务网络的建立,再到如今当地组装、产能合作的转变,真正实现海外采购、设计、销售。目前,中国重汽在海外已有6个组装厂、300多名人员常驻国外并有1000多个网点,出口市场已成为中国重汽市场销量强有力的支撑。”
实际上,这仅仅是个开始。在马纯济勾画的蓝图中,国际化始终是中国重汽的发展重点。他指出:“当前,国际市场在中国重汽产销结构中的占比已经达到1/3,将来还要超过1/2,甚至更多。另外,虽然中国重汽已将产品卖到了100多个国家,但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今后我们要扩大区域,拓展发达国家市场,最终将中国重汽打造成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营业收入过千亿的商用车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