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江苏大学汽车学院动力机械工程系主任王忠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对于减少环境污染非常重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这种污染问题可能会被公众忽视。但目前经济发展速度已经放缓,如果现在不着手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将问题留给以后的话,再去解决将更加困难。”
吉林大学某教授说:“从大气污染防治的角度看,汽车行业肯定能够作出贡献,比如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7月1日,国Ⅳ将要全面实施,如果能够认真贯彻国Ⅳ排放标准,就是汽车行业对治理大气污染作出的贡献。此前有人表示,按期落实国Ⅳ排放标准有一定困难,但是汽车行业和内燃机行业应该主动去执行国Ⅳ排放标准,不能将这些责任推在客观的理由上。目前,不仅是北京,也包括其他大城市都出现了雾霾天气,政府和群众都非常重视大气污染问题,汽车行业应该主动承担这一责任。”
● 落实“国十条” 需严格执行国Ⅳ标准
落实国Ⅳ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一方面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改善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另一方面,落实国Ⅳ对于汽车及其相关行业的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发动机技术、尾气处理技术还落后于欧美,在技术发展上受制于人,国Ⅳ的贯彻落实对于中国企业掌握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至关重要。
可喜的是,在国Ⅳ即将实施之际,我们看到整车行业、内燃机行业以及相关行业都在积极准备。但同时令人担忧的是,国Ⅳ标准能否得到真正落实。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相关专家对于国Ⅳ能否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仍有担忧。这种担忧主要集中在对国Ⅳ标准的执行方面。
上述教授说:“各个企业表示已经做了准备,我是认同的。但如果说是充分准备,‘充分’两个字能达到什么程度?7月1日要实行国Ⅳ,要加后处理,如果企业已经准备充分的话,那么目前加后处理的车辆就应该已经在生产了。另外,推行国Ⅳ的困难不仅在汽车生产厂,应该说生产厂在技术上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而在产业化和商品化方面我也不认为非常充分。此外还有一些困难,比如油品质量的问题,这不是把责任推给石化部门,国家实行国Ⅳ需要更好的油品,但是石化部门生产不出来,它们确实是有责任的。国Ⅳ排放标准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和市场,但政府要对企业的行为作出监督,防止出现在技术方面流于形式的问题。”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振国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截止到什么时候不允许国Ⅲ车辆销售的文件。在国Ⅳ排放标准实施之后,国Ⅲ车还能不能继续销售?如果不加监督继续销售,势必会挤压国Ⅳ车辆的市场,因为国Ⅳ车辆加了后处理之后成本会增加,用户关心的不是排放能否达标,而是成本。另外,国Ⅳ实施之后,会不会出现类似于国Ⅱ升国Ⅲ时的混乱状况,一旦出现非典型技术路线,又该怎么样处理?如果处理不好,也会使我们实施的国Ⅳ流于形式,名义上是国Ⅳ排放,实际上不能达到国Ⅳ的标准。”
实施国Ⅳ排放标准是汽车行业落实控制大气污染“国十条”的重要举措,国Ⅳ排放标准的实施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对于企业的行为,国家应加强监督,避免出现企业在产品技术应用上缩水的现象。另外,政府的作用还在于对市场的引导,在国Ⅲ升国Ⅳ的过程中,通过经济、行政等手段引导用户选择国Ⅳ排放标准的车辆,淘汰国Ⅰ、国Ⅱ等高污染车辆。
● 解读“国十条” 展现行业使命感
“汽车行业要担当起自身的使命,按照国家要求实施不同阶段的排放标准。”上述教授说:“治理环境污染,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必须这样做,否则越往后拖就会越困难。”
具体到“国十条”中与汽车行业相关的条款,记者邀请专家作了一个解读。首先是淘汰黄标车。李国振认为:“淘汰黄标车实际上是对在用车实施的一项举措,对改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辆国Ⅰ车的排放可能相当于10辆国Ⅳ车。淘汰黄标车涉及到监管的问题,而国内对在用车和新车的监管不是在同一个系统体制下完成的。淘汰黄标车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国Ⅳ车辆的销售拓展市场;二是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淘汰黄标车还会带来用户成本的增加和废旧车辆的处理问题。对此,李国振表示:“对在用车的改造,最主要的驱动力在于政府,用户对其是没有主动意愿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推动用户淘汰黄标车。对于废旧车辆的处理问题,如果政府利用财政补贴推动淘汰黄标车,很快就会形成二级产业、三级产业来做这件事。”
其次是发展公共交通。王忠认为:“我国人口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方,过多的私家车会造成较高的环境代价。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发展大交通。发展公共交通需要一个超前的规划,要对公交系统作出合理的统筹安排。此外,应该推动新能源动力的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加气站的覆盖范围。至少要在区域的范围内实现新能源公交车辆的覆盖。”
第三是用法律、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从国外实施排放法规的经验看,法律与市场之间会相互作用。企业和学术界为实现一个污染控制目标,要做很多技术层面的准备和理论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不同阶段的排放标准或法规。法规或者标准具有强制性,要反作用到市场和产品中。政府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引导下,可以制定一些强制性的法规法令,也可以做一些引导工作。产业升级最根本的动力是社会的需求,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要把握好‘度’。”专家认为。
第四是机动车限行。“限行可能是针对车辆数量的问题,但对于不同车辆分担的实际排放情况,并没有很好地去理解。如果能够对黄标车之类的污染排放严重的车辆做很好的控制,即使车辆的数量没有减少,污染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处理。机动车限行更多的是针对堵车问题,而不是污染。”李振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