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单反穷三代”这句话其实并不严谨,哪怕是比较高级的佳能——5D Mark III,裸机售价也是“区区”的1.5万左右。更准确来说,真正让人倾家荡产的是镜头组。在媒体这个天天与相机打交道的圈子里,“因镜致贫”的事例见得实在太多。不过在来到汽车上,情况则非如此,镜头反倒成为很多科技功能的廉价解决方案。
事例一:盲区提醒系统
在切线变道的时候,车侧会有一个盲区,旁边的车若落在这个范围里,后视镜是没法看到的,此时变道的危险性可想而知。传统方法就是用多弧度后视镜,后视镜外侧设计成凸面镜来扩展视野,但扭曲的成像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借用现代科技,沃尔沃首先装备了盲区辅助功能,原理是借助雷达波扫描车侧盲区位置,当扫到有物体存在时,会通过A柱或后视镜上的警示灯来提醒驾驶者。这种原理的盲区提醒系统,如今还被用在奥迪、福特、别克等多个品牌上。
相比于雷达监测,摄像头的成本会更低,于是便有以纳智捷、本田等厂家为代表的“摄像头式”盲区提醒。这种盲区提醒在打转向灯的时候,后视镜处的摄像头会拍摄后方情况,将画面显示在中控台处。相比之下,这种方式没有雷达波式盲区提醒“傻瓜”,需要驾驶者通过画面自行判断当前变道是否安全。另外,如果遇上暴雨天,摄像头拍摄出来的画面会变得很模糊。从成本上看,“摄像头式”要比“雷达波式”低级,但其实也有它的好处所在,就是能看到实际画面,心里会更加踏实。总的来说,个人觉得两种方式使用起来,没有明显的孰优孰劣之分。
事例二:自动泊车
市面上95%以上的自动泊车,都是靠雷达波来识别车位,比如大众、通用、福特、Jeep等品牌用的都是这种原理。经历两代发展后,雷达波式自动泊车已做得非常好用,停路边侧方位的速度估计比国内一半以上司机要快,新手很容易对它形成依赖。打开自动泊车后,系统会自动扫描周围停车位,扫描成功后,挂入R挡便会进入自动泊车过程。
除了主流的雷达波式自动泊车外,还有少数厂家使用基于摄像头的自动泊车系统,本田属于当中的代表。相比之下,这种自动泊车仅适用于周围很“清净”的时候。事因这种自动泊车需要驾驶者人工参与的地方非常多,步骤繁琐且耗时较长,被后车“别”的机会非常大。
如上图所示的奥德赛自动泊车,驾驶者需要小心翼翼地将车挪到屏幕中的绿色边框对准想停的车位,随后才开始进入自动泊车状态。但你不要高兴得太早,你得先挂入D挡让车往前挪一段距离(只需控制油门),接着才开始进入倒车状态。反观雷达波式的自动泊车,第一步便直接进入倒车入库状态。两种原理比较起来,雷达波式在使用上有着压倒性的优势。摄像头的优势当然是成本更低,另外以奥德赛为例,这款车原本就有360度全景系统,车身周围摄像头这样就能实现一物多用。
事例三:夜视系统
夜视系统属于军事科技下放汽车领域的一个例子。在豪华车领域,夜视系统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阵型。主动型的代表是奔驰S级,当然也有比亚迪思锐这种逆天车型,低端车也装备了主动夜视。所谓主动夜视,就是通过对外发射红外线,然后接受反射回来的红外线,将画面呈现在屏幕中,藉此发现一些肉眼在黑暗中看不到的物体(别想歪,不是说那些脏东西……)。
我们接着再说被动夜视,该阵型有宝马7系、奥迪A8等代表。被动夜视相同于热量探测仪,通过热量识别暗处物体,最终也是将画面呈现在屏幕中。主动和被动夜视算是各有长短。被动夜视观察距离要比主动夜视更远,但“探热”原理决定了它只能发现生物,“死物”是无法呈现到屏幕中,因而呈现出来的画面会比较抽象(如上图所示)。
正如前面提到的盲区提醒,以及自动泊车的例子,摄像头再次以低价解决方案的角色登场。纳智捷各款车型配备的夜视系统,原理就是调高ISO的摄像头。这种原理可想而知,如果物体本身没有光,摄像头也是无能为力。从实际使用来看,这套夜视系统可归入鸡肋装备。相比于颗粒感极强的画面(拜高ISO值所致),倒不如依靠自己肉眼来更仔细观察。当有连你肉眼都看不到的东西时,估计它也已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