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3月12日报道 在限行限购城市增多、政策红利不断的共同撬动下,新能源汽车已逐渐发展成炙手可热的新兴市场。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来自政策层面及市场层面的问题也开始集中爆发出来。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仅中央层面出台的有关新能源汽车鼓励及引导政策就有20余项。但经过市场的检验后,依旧存在地方保护、基础设施欠缺、部分新能源鼓励政策迟迟未能落地等现象,这也让业界开始反思现有政策的合理性。
而来自市场层面的一组数据更加令人堪忧。中国质量协会与全国用户委员会发布的2015年中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CACSI)测评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用户满意度水平很低,仅65分,比传统燃油汽车低14分。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形象、质量和感知价值水平都远低于燃油汽车。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抱怨率为34.5%,是燃油汽车的2.4倍。
上述测评结果同时对“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主要不满的问题”做出了统计,主要集中在:续航短、充电时间长;车身装配质量差,内饰做工粗糙,有异响。而新能源汽车用户对政府提出的主要建议包括:加强各类配套设施的建造,尤其是加大充电站的建设力度;取消地方保护主义,让更多企业参与竞争,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等。
政策查漏补缺
近年来,密集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推动了这一市场的快速发展,但其中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些政策仅闻其声却迟迟不见落地,而另一些已经落地的政策却造成了诸如地方保护等不良后果。
尽管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销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但从全国的推广情况来看,由于地方补贴的存在,许多新能源汽车市场已退化为半封闭市场。
目前,我国共有88个推广示范城市,各个示范城市的地方保护措施五花八门。有些城市对车型设立不合理要求,如政府要求企业在当地设立生产或销售公司,比如厦门、深圳、西安等城市都要求外地企业必须在当地设立独资的汽车销售机构,还有的城市要求设立生产企业;有些城市不公布补贴的实施细则,由于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落实不到位,很多车企在这些城市拿不到地方补贴;此外,更有城市推出苛刻的“超国标”要求。《2015年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省级财政补贴实施细则》提出,“乘用车生产企业应提供不低于10年或15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的质保期限”。即便在拥有全国最丰富备案车型的北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依然无法在此备案,也就是说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无法享受单独摇号、地方补贴等优惠政策。
地方保护所导致的购买权利限制及真金白银的价格差异也意味着,在这些城市,消费者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购买心仪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只能在各地给出的“固定名单”中挑挑拣拣,可选车型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