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北京市政府公布2016年市政府立法工作计划。在这次发布的2016年政府立法工作计划中,由市交通委起草的《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的规定(草案)》备受关注。在今年1月召开的北京两会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作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提出,为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将制定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的规定。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主任李小娟曾向媒体表示,制定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的规定,目前考虑其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已经实施多年的机动车尾号限行,此前外界关注的征收拥堵费等问题,暂没有纳入此次立法考虑。
她说,北京已经实施数年的机动车限行政策属于政府的临时措施,一旦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纳入立法,将以法规的形式将机动车限行固化下来。研究制定 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规定的过程,也是汇集群众意愿的过程。为了城市交通更有效地运行,公众适当降低一下自己的机动车使用强度,保证大家都能拥有一个比较顺 畅的交通环境。“老百姓财产的使用权利是法律赋予的,只有老百姓自己能限制,但有时老百姓为了自己的权利得到更好的行使,也需要让渡一部分权利,这个让渡 过程就是立法过程。”
本次发布的今年立法计划意味着,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的规定会力争在年内出台。
关于近期北京将征收“拥堵费”的传闻、以及将在供暖季进行单双号限行的传闻,市政府法制办也回应表示,一切所能想到的方法目前还都是研究过程。将来能否实施还会进行民意调查和研究。草案形成后也会及时公开,争取民意。
当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560万辆,这是不容忽视又不能回避的现实。数量如此庞大的机动车辆行驶在道路上,想不堵都难。这也是北京自实行限号、限行 等“限”字号政策以来,一直收效甚微的原因。用经济杠杆来纾解交通拥堵无可厚非,也不失为一种良策,不过除了借鉴其他国家如何收取“拥堵费”的做法之外, 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力度,跳出“越限越堵”的怪圈。说到底,收取“拥堵费”不是目的,解决居民出行难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