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动汽车制造公司已经超过200家,其中不乏鱼龙混杂之辈,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将采取制定技术标准等多种手段将制造商数量减少到10家左右,对于目前超过200家的电动汽车制造公司来说,新政策出台后那这200多家的电动汽车制造公司将有90%在市面上消失。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15年国内制造商共销售331092辆新能源汽车,而政府的目标是在2025年,让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达到300万辆,接近10倍的增长。有相关业内人士表示,随时市场的不断开拓,这使得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成员不断增加,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只是临时淘金者,政府应该提高入门门槛,尽量避免低水平的非理性投资。
8月12日,为规范新能源车生产,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全面提高新能源车企业准入“门槛”。中国对新能源车的鼓励体现在并不算高的准入门槛,这也是互联网造车的一大前提。不过,新的《意见稿》之下,这个门槛被大幅提高。《意见稿》要求,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企业要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条件及审查要求》。
新加入者需要按照新标准进行审核,此前通过审核也不能高兴太久,2~3年仍需要重新审核,未达标者将被扫地出门。这是为形势所迫,过去两年,新能源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数量已经超过3000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从未听过的新企业。突击造车,拿国家和地方补贴,成为新的利益链条——“骗补”应运而生。业内普遍认为,《意见稿》是国家清理“骗补”的手段之一,国家对新能源生产企业的准入将日趋收紧,企业取得生产资质的难度将不断加大。
有业内人士透露,工信部正在考虑将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数量控制在10家以内,但上述限制并不包括上汽集团、比亚迪等正在开发新能源汽车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工信部将出台《新能源汽车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会列出电动汽车制造商必须具备的17项重要技术标准,以保证该行业健康发展,目前只有北京电动汽车集团和杭州长江客车乘用车公司成为首批获准的两家企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