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10月8日、9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兰州等地相继发布网约车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各地政策细则大同小异,都对网约车平台的运营车辆和人员进行了严格规定,包括必须是本地户籍和牌照,运营车辆轴距不小于2700毫米,5座三厢小客车排气量不小于2.0L或1.8T;新能源车轴距不小于2650毫米;7座乘用车排气量不小于2.0L、轴距不小于3000毫米、车长大于5100毫米。
一波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网约车新政来袭。作为网约车行业代名词的滴滴首当其冲,受打击程度堪称致命。
网约车新政:是时候和滴滴说再见了?
以滴滴官方给出新政实施之后的上海市场数据为例,符合要求的供给车辆将骤减4/5,司机将从41万减少到1万,这对于得规模优势得天下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平台上车少了,人没了,还玩什么?”
更兼新政还规定网约车公司必须在当地设置实体分支机构,并缴纳承运人保险、乘客意外伤害险等保险及其它相关管理费用。可想而知,遍布全国各地的滴滴若要继续保持业务规模,运营成本必将大幅增长。
在相继实现了身份合法,并与最大对手Uber合并之后,滴滴开始采取对用户涨价和对司机减少补贴的策略,以行业垄断之势开始攫取利润,填补近年来数十亿美金的亏损窟窿。
网约车新政:是时候和滴滴说再见了?
这大有开始收割市场之势,却没成想先被政府“收拾”了。
在8日晚发表的一篇满是愤懑与威胁口气,裹挟着“数亿用户”和“千万司机”的官方回应中,滴滴通过亮数据、讲政策,抛出“打车费用成倍上涨”和“出行效率大幅降低”两大危害,并祭出“威胁社会稳定”与“坚持共享经济”两杆大旗,为的是“与有关部门商榷,也希望与社会各界一同探讨”,试图扳回这一决胜局。
北京市交通委随即在第二日(10月9日)做出回应,细数政策出台的原委,态度坚决,义正言辞。
虽然新政的实施必然带来因供给减少而出现的网约车价格上涨等问题,但《汽车商业评论》仍旧对新政持支持态度,因为无论从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考虑,都利大于弊。
首先,网约车平台吸引并容纳大批外地人口和车辆,无形中增加了城市交通拥堵和社会环境压力。
以上海为例,40万辆外牌车在上海从事网约车业务,占全部外牌的的30%。在北京,滴滴吸引了大批来自周边省份和城市的车辆,“在北京打滴滴有很大概率约到外地车辆”,是很多人的感受。
网约车新政:是时候和滴滴说再见了?
对于北上广深这种百万规模车辆保有量的城市来说,缓解交通压力的最有效手段仍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而非鼓励私家车以“共享经济”的名义大批量投入运营,增加道路交通压力。
滴滴等平台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口来到京、沪等城市专门以网约车司机为职业,又增加了城市的人口、环境和资源压力。新政的目的在于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但《汽车商业评论》认为,北京政策中一刀切的要求京籍则过于偏激,这方面深圳的规定则较为合理,即拥有居住证与本市户籍同等对待,都可参与到网约车的经营当中来。
其次,长期以来各地出租车公司坐收行业垄断利润,而出租车司机群体非但没有分享到相应利益,反而在生存压力下养成拒客、宰客的习惯,严重败坏了整体行业风气和口碑。
以滴滴为首的网约车公司以行业革命者的姿态进入市场,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肃清行业风气的正面作用。但其又以价格战的方式抢占市场,不仅造成市场价格体系的混乱,更加剧了城市出租车司机群体的负面情绪。
现在滴滴俨然成为中国最大出租车运营公司,收割垄断利润也已成必然之势。实际上自合并之后,网约出租车的价格较之巡游出租车已不再具备优势,这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巨额补贴优势的网约车已与普通城市租出车无异,且管理成本更大。
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从源头上对网约出租车和巡游出租车进行了差异化的经营划分,从而确定了网约车满足中高端需求,巡游车主打中低端市场的格局,这样既规避了价格战,有利于整体市场价格体系的规范,也有助于缓解新旧出租车司机群体的紧张关系和社会负面情绪。
另一方面,《汽车商业评论》认为新政中对于汽车排量和轴距的硬性规定则没有必要甚至毫无道理,这种变相鼓励大排量车的做法不仅与节能减排的精神背道而驰,对于城市环境压力的缓解也毫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