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国务院关于修改〈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正式公布,因涉及汽车报废行业众多关键环节而广受关注。政策本身有多少含金量?能否有效根除目前汽车报废行业种种乱象?过去充当“婆婆”角色的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是否真能放手?让市场自由发展?
新政亮点
四大政策松绑激活报废汽车回收行业
《意见稿》显示,本次政策修改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
允许将报废汽车五大总成交售给再制造企业。为了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要求,并借鉴多数发达国家做法,征求意见稿允许将五大总成交售给再制造企业,以实现物尽其用。考虑到这是一项较大的制度调整,需要根据实践发展进行探索和规范,征求意见稿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不再对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实行特种行业管理。国家对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实行资格认定制度,不再实行特种行业管理。优化报废汽车资格许可条件,取消关于注册资本、场地面积、人员数量等不完全符合实际的许可条件,强调企业拆解操作规范、废弃物存储处理设备设施等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实行市场化定价。落实国务院关于价格改革的精神,删去报废汽车的收购价格参照废旧金属市场价格计价的规定,由市场主体自主协商。
加强环境保护,强化对回收行业的事中事后监管。为强化对回收行业的监管,增加环保部门作为联合审批部门,在许可条件中增加环保相关要求,并进一步明确环保部门的事中及事后监管职责,加大对有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为了避免增加企业负担,环保部门的联合审批只作为主管部门之间的内部程序,对外仍由商务部门一个窗口对外。
业内专家表示,本次《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的修改,意味着制约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发展的最大桎梏即将解开,汽车回收拆解与再制造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发展,并为长期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具体来说,五大总成再制造的解禁,将充分释放报废汽车商业价值,促进行业盈利空间大幅提升,推动汽车再制造产业加速发展;通过汽车回收市场化定价,提升报废汽车终端回收价格,将有力推动报废汽车流回正规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有助于遏制报废汽车及零部件黑市流通、违规拼装乱象,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放松汽车报废回收企业的准入经营权,有利于引入更多企业参与市场化竞争,激发市场活力。
不足
回收拆解未分家 产业链分工有待明确
毫无疑问,新政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汽车报废回收业被政策过度干预的状况,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意见稿》中还存在一些尚未涉及的行业问题,未来恐将继续制约行业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新政仍未解决报废汽车回收与拆解两项业务混为一谈的问题,这一方面不利于行业培养出充分竞争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也造成产业链分工模糊。
报废汽车收购公司从性质上属于流通性环节,处于报废汽车回收产业链的最前端,主要负责从用户手中收购报废汽车,销售给拆解公司。从表面上看,收购和拆解似乎是彼此独立的两个不同环节,而现行政策将两者强行捆绑在一起,规定从事汽车报废业务的企业在经营范围上必须集收购与拆解于一体。
根据《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第七条,报废汽车回收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50万元,依照税法规定为一般纳税人;拆解场地面积不低于5000平方米;具备必要的拆解设备和消防设施;年回收拆解能力不低于500辆;正式从业人员不少于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这就意味着,不仅企业入行的门槛很高,而且必须集回收、拆解于一体,而不能单独从事回收业务。
据业内资深人士介绍,目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一个区域的回收拆解业务大多流向一个或少数几个拿到当地特许经营权的有资质牌照的国有企业。其他企业如果想从事收购业务,由于没有资质,通常就只能依附当地某家拆解厂,成为其代理,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展业务。由于拆解厂本身也收车,所以并不会将代理权发放给太多的公司。这就导致市场上从事收购业务的企业数量偏少,且作为代理的收购公司由于受制于人也难以大展拳脚。正规军在来势汹汹的杂牌军面前显得势单力薄,无论是覆盖面、响应速度还是业务灵活度,都无法与无孔不入的贩子相抗衡,从而使大量报废车流入贩子手中。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政策上明确将收购与拆解业务“分家”,让企业可以单独申请经营报废车收购业务,而无需“委身”拆解厂。如此一来,之前被挡在行业大门外的专业收购公司将大量涌入市场,前端市场竞争充分,才能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从根本上改善服务品质,促进报废车车源流回正规回收渠道。同时,拆解厂也可单独经营拆解业务,专注拆解技术与能力。只有产业链条各环节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收购公司和拆解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走“做专、做精”的专业化发展道路,才能让各环节都得到充分竞争,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总的来说,报废汽车回收市场还需要更加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市场的问题理应交给市场解决,此次政府即将松开诸多桎梏,却也有所保留,未能全部放开。政策完善不能一蹴而就,但这个过程中,或应更多地让“企业点菜”而非“政府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