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有产业政策下,汽车生产资质是一种稀缺资源。此次国家在电动车生产准入上开了一道“闸门”,允许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进入,可谓我国汽车产业准入管理的重大变化。《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作为核准依据,对新建企业应具备的研发能力、整车试制能力等都有详细阐述。这让新兴造车企业可以有预见性地作出针对性调整,再向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不过需强调的是,想进入新能源造车领域的非汽车生产企业也应认真研读政策内容,既看到电动车资质大门放开,也不能忽略准入的高门槛和严监管。
基于新能源汽车的良好发展前景和国家释放的资质放开信号,不少非汽车生产企业满怀热情投入到造车领域。但随着“骗补”事件的发生,且为防范新能源汽车的低水平建设,国家提出要逐步提高准入条件,一些新造车企业即对此表示困惑和不解。一直以来国家都强调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何又要限制企业进入该领域?资质何以一会儿说放开,一会儿又收紧?
事实上,企业如果详细研究相关准入政策,就会发现电动车资质大门并非随意敞开,坚持高标准、遴选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一直都是政策出台的初衷。这在文件内容中有所体现,主管部门一开始也作了表态。有关电动车的生产准入政策并不像一些企业认为的出现了“朝令夕改”。对此,新兴企业应全面理解政策,清楚门槛的高低,慎重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