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外电报道,苹果公司已经放弃造车计划。几乎与此同时,国内的互联网造车企业也传出两个引人关注的消息,一是据传和谐富腾的投资方之一富士康已经退出造车项目;二是被视为国内互联网造车旗帜的乐视汽车陷入资金链风波,乐视方面作出回应,称公司的确处于阶段性困境之中。
对于大多数国内互联网造车企业来说,启蒙者是美国的特斯拉。2014~2015年,我国互联网造车出现了投融资的小高峰,这一时期诞生了不少跨界造车者,其中包括凯翼汽车、蔚来汽车、智车优行、乐视超级汽车、车和家、小鹏汽车,以及2015年3月富士康联手腾讯、和谐汽车联合打造的和谐富腾等。同一时期,还有一度消失又重出江湖的游侠汽车。此外,百度也加入了研发智能汽车的行列。同时,还有一批相对知名度不那么高、宣传不那么高调、实力不那么强的互联网造车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十余家互联网造车企业。他们的创始人或者投资方多数拥有互联网行业背景,或者是以互联网思维为造车理念,互联网造车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如今,这些造车者中,有的遇到资本考验,有的项目开始落地、建厂,也有的项目似乎正在平稳运行,但多数没有取得生产资质,产品计划云里雾里。互联网造车仿佛神一般的存在,十足吊人胃口,但未来前景如何?
先看看苹果造车计划为何搁浅。去年2月,美国媒体报道称,在加州南湾库珀提诺附近的苹果公司总部,一个内部代号为Titan的汽车开发项目正在进行。期间,英国《卫报》也援引可靠消息证实苹果为整车项目招兵买马。去年9月,美国《华尔街日报》称苹果将在2019年推出首款车型,其汽车项目有600多位雇员。仅仅时隔一年,苹果CEO提姆·库克在今年2月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透露,苹果可能最终放弃生产汽车。近期更是有消息称苹果公司内部低调遣散了汽车团队。不过从苹果对滴滴出行进行战略投资,以及最近与美国加州自动驾驶法规负责部门官员的见面来看,苹果可能已经将目标锁定在自动驾驶技术以及高质量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而不是生产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外媒也约请美国业内知情人士试图求解苹果可能放弃造车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其一,复杂冗长的汽车供应链让苹果畏惧。提姆·库克早年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商学院,从1998年开始出任苹果公司全球运营副总裁,他本人是供应链管理专家。如今他们已认识到手机供应链的整合与汽车完全不同,汽车需要的模具更多,周期各不相同,而且若要制造出在技术上领先竞争对手数月甚至十几个月的模具,成本之高绝非手机零部件可比,很少有零部件供应商愿意和采购商达成这样的优先配套协议。
订单量无法预测也会增加供应链管控难度。苹果在手机供应链管理方面经验丰富,但在汽车方面可以说是零经验。即使研发成功,苹果也难以预测市场需要多少整车。这个问题,宝马和奔驰也曾经谈到过,认为电动汽车销量预测难度非常大,给前期开发带来很多问题和困难,包括预算和开发节奏的把握。毕竟纯电动汽车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不确定性较多,如果失败就可能是战略失败而不仅仅是市场失败,代价会很大。
其二,有专业人士指出,大规模生产符合全球质量标准的汽车,同时维持一定的利润率水平非常难。去年,苹果公司毛利率是39.9%,而汽车行业利润率比较高的高档汽车制造商也就在10%左右。今年前三季度,奔驰的利润率是11.4%,奥迪为6.8%,宝马预计今年全年达不到此前预期的8%~10%的利润率目标。据说苹果公司现金流达到2000亿美元,“钱多到花不完”,以这样的资本实力,组建一个顶尖的专业化团队并非难事。在此基础上,如果苹果真想凭借汽车业务保持公司以往的利润率,必须采用高品牌高溢价的定价策略,市场竞争力面临巨大考验。而如果不能维持这个利润水平,苹果不如继续老老实实做手机。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造车者还没有真正实现对汽车产业链的重新整合,还没有突破汽车业本身的运作逻辑。即使有些成果,也大多停留在自动驾驶和智能互联等技术的早期开发应用阶段。实事求是地说,在设计研发水平、生产制造管控甚至营销模式方面,互联网造车者还没有真正超越传统汽车制造商。从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和出行理念看,互联网造车离颠覆传统汽车行业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互联网风口和特斯拉的成功使得互联网造车充满了神秘感,人工智能、未来交通、大数据……这些标签更赋予互联网造车神奇的魔力。当互联网造车逐渐降温,一些问题也可能需要重新认知。
一是从技术和营销的角度看造车这件事的确需要敬畏之心。造车需要时间的积累,仅有看起来非常国际化、具有专业背景的团队还不够。即便是后起之秀特斯拉也成立于2003年,至今已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13年。相比造车,培养品牌就更不容易。看看早已国际化的二线高档品牌英菲尼迪、讴歌以及DS,砸了无数真金白银,用了很长时间,至今头等大事仍然是提升品牌形象。
二是理性分析造车、买车这桩生意到底值不值。如何设定互联网造车企业的利润率目标,是满足于比传统汽车制造商的现有水平更低,还是设定更高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些都需要企业慎重思考。当前,绝大多数互联网造车企业的启动资金不是靠自有滚动发展而来,而是从外部募集资金,这种性质的资本有多少耐心和宽容?
三是互联网思维的概念仍需回归理性。再大的风口,也撑不起蜂拥而上的猪群。借风上天也好,野蛮生长也罢,互联网和其他新事物一样,终要回归理性,互联网造车也一样要面对现实、面对市场。
四是要有足够的准备去实现跨界造车梦。互联网造车浪潮有两条腿,一条是新能源汽车,另一条是自动驾驶和智能互联。虽然这两条腿脚下的路前途光明且得到从政府到民众的诸多支持,但对于其市场成长速度仍需谨慎看待,必要的时候要做好“过冬”的准备。
当然,笔者乐于看到新生力量渗透到历经百年的汽车业,为其带来新的活力,催生更富有创新魅力的产品和技术,也热切地期待成为未来科技改变汽车生活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但是,我们更期待,互联网造车能够脱下豪华抽象的外衣,走下神坛,实实在在地让产品和市场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