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董事长谭旭光:我们召开‘大干100天 产销18万’动员大会,目的就是给大家加油鼓劲,全力以赴夺高产、保订单,努力满足市场客户需求,抓住机遇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从2016年10月开始的重卡市场回暖,潍柴发动机供不应求,潍柴物流园里等待装货的卡车排起了长队,有的客户在潍坊等上三四天才能装货。潍柴的生产车间里,订单排满,满负荷生产,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创新导向 深耕研发
新年伊始,潍柴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火爆形势,订单需求饱满,潍柴发动机供不应求。
为此,潍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要求集团上下齐心协力,尽最大努力支持生产一线,各种资源向一线倾斜,技术、质量、制造等部门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帮助解决生产难题,满足市场和客户的巨大需求。
解析潍柴发动机市场火热的内因,一条清晰的脉络贯穿其中不断坚持产品升级、创新发展。用谭旭光的话说,就是坚持科技创新,打造最具成本竞争力、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品质竞争力的世界级、高价值产品。
一直坚持创新导向的潍柴,近十年间,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换,始终保持在研发上的高投入,累计投入150多亿元,每年研发占比超过5%,达到国际领先企业水平。今天的潍柴,建有行业唯一的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商用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备了世界一流的研发能力。其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地建立的研发中心,汇聚了全球最顶尖的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体制机制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并构筑起了全球协同研发的创新格局。
在一流的体制机制和雄厚资金的支撑下,潍柴产品不断突破升级,2015年潍柴推出国内首款13升发动机,引领中国重卡行业向大马力升级,目前潍柴WP13占有率超过50%,成为领导中国重型发动机发展的领军产品;2016年潍柴H平台首款产品上市发布,以B10寿命180万公里/3万小时,树立起高速重型发动机寿命的最高标准;2016年10月份以来,潍柴WP3N、WP17、M55、12M26等系列高端发动机批量上市,引领着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前两年研发储备的大功率发动机WP13,去年一投放市场就表现抢眼,前10个月贡献了18亿元的销售额。潍柴动力副总裁李绍华说,这是潍柴发动机市场火爆的缩影,也是市场对潍柴产品创新的反响和回报。
创新驱动 迈向高端
在徐徐的市场暖风中,潍柴开启迈向高端之旅。在潍柴集团70周年纪念大会上,谭旭光阐述了潍柴的梦想迈向高端、跨越百年。
毋庸置疑,今天的潍柴,已不仅是潍坊的、山东的潍柴,更是中国的、世界的潍柴。已完成全球产业布局的潍柴,构建起了汽车业务、工程机械、动力总成、豪华游艇、金融与服务五大业务均衡健康、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并阔步迈向高端。
对迈向高端,谭旭光董事长认为,其内涵包括多方面:
大幅提升潍柴的品牌价值,在全世界叫响潍柴的发动机品牌;为科技人员搭建高端产品的研发平台,在新的领域内,所有研发人员将接触到最先进的理念、工作方式,每个参与人员都会得到巨大的提高;培养一批全球营销人员,在全球销售高端发动机;打造一支一流的工匠队伍,不仅要设计出世界最先进的发动机,还要依靠工匠队伍制造出最先进的发动机。
在他看来,创新可以驱动企业迈向高端:科技格局决定竞争格局。世界发展到今天,只有科技创新才能解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潍柴要始终以科技引领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研发投入,聚集高端人才,整合全球研发资源为我所用,建设行业最顶级的研发能力。要加快迈向高端,挑战全球第一,在每个战略领域都要打造最具品质、核心技术和成本竞争力的世界级、高价值产品。要不断提升技术研发的层次,不仅要学会从1到N,更要敢于从0到1的突破。潍柴人就是要想别人没想过的事,干别人没干过的事,真正攻入无人区,站在科技世界的塔尖。
回顾过去,潍柴能成长为千亿级企业,在诸多战略市场建立起领先优势,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重要代言者,创新驱动无疑是最大的内动力。最新的例子是,20天前,潍柴动力与神华集团、熵零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国家大型能源装备产品创新战略联盟,共同开发大型矿用卡车发动机及相关零部件,以此打破国外品牌对国内高端大功率发动机产品的垄断,推动中国大型能源装备产品升级。
事实上,从企业扩展至产业,乃至中国制造,都在演绎着同样的故事。在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介绍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情况时表示,创新驱动产业迈向了中高端,一些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比如中国天眼,贵州500米直径望远镜投入使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计算速度在全球首位等等。
在谭旭光看来,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潍柴的颠覆和创新,不仅给企业自身带来源源活力,推动企业全面走向高端,甚至对整个中国装备制造业都具有较大的探索意义:
产品创新刺激着消费需求和升级,扩大了有效供给,这是以实际行动落实国家供给侧改革要求;科技创新+工匠精神,体现的不仅是对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追求,更是对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执着,这是中国传统制造从低端迈向高端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