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频道首页 - 行业动态 -

令人头疼的A柱变迁史

令人头疼的A柱变迁史

【行业动态】 汽车上你最不满意的是什么?相信大家的血泪吐槽可以分分钟塞满一箩筐,不过在这其中,想必少不了那根硕大的A柱。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A柱盲区导致的车祸占总数的30%。A柱其实挺惨早期的A柱只是为了支..

汽车上你最不满意的是什么?相信大家的血泪吐槽可以分分钟塞满一箩筐,不过在这其中,想必少不了那根硕大的A柱。

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A柱盲区导致的车祸占总数的30%。

A柱其实挺惨

早期的A柱只是为了支撑前风挡,换句话说,可怜的A柱仅仅是个支撑点而已。时过境迁,对于现代封闭式汽车而言,A柱成了最不可缺的车身结构件之一,让人“刮目相看”。

附:然而这个小小的支撑点,虽后被委以大任,依然被诟病。

常规车型上,A柱主要是应对正面撞击和增强扭转刚度,即便是与风同在的敞篷车,A柱设计也相当重要,可以抵挡翻滚带来的冲击。

附:想想要是没个A柱挡一挡,被削的可就换成了脑袋。

附:A柱往往采用高强度强度钢制造,即使如此它也不是神到不需要辅助的,安全设计优秀的敞篷车往往还会配备可升降的防翻滚支架。

A柱发展历经了一系列的变迁,最终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比如90年代的车型,车柱往往纤细,视野通透、开扬。而在更久远的50、60年代,A柱的造型则更加难以理解,因为它们仅仅只有一根手指粗细。试想一下坐在这样的车内,可以享受环绕宽屏无敌视野是多么酸爽的感觉。

当时的设计大胆且充满想象力,比如通用在1964年推出的ROUNDABOUT概念车,采用类似太空舱的设计,车门就是整个大舱盖,压根就没A柱。

由于早期对A柱安全性的不重视,美国出现了大量汽车侧翻事故且损失惨重。于是2008年,美国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一家由保险行业推行的测试机构)开始了车顶承压测试,狠狠地把各厂家痛批了一番。当时厂家们也意识到局面无法继续拖延,纷纷出台改进计划,加强A柱的强度是大家紧抓的救命草。

附:从IIHS测试方式来看,对A、B柱要求很高。

随着我们对A柱性能重视度的提高,各厂家也是绞尽脑汁表现自己的A柱设计,比如早前雪佛兰玩的车顶集装箱测试,十分具有煽动性,当时这么玩可是点燃了各大媒体的好奇心。不论专业性与否,不得不承认,我们对A柱的强度要求和关注度上升到空前的高度。

结构设计和内饰设计应该各打五十大板

由于现在大部分的汽车使用承载式车身结构,整个车身兼有车架的作用并且承担全部载荷,A柱的存在得以使承载式车身结构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车身刚度,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保护驾驶舱减小变形,对驾驶员以及乘客的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于力学设计,在正面碰撞时,撞击力会沿着前纵梁向A柱以及地板外侧梁等位置发散,A柱承受大约25%的力。特别是当冲击力过大时,A柱的变形会趋向于外凸状,能为驾驶员提供较大的生存空间。

A柱的重要性还可从宝马碳纤维增强车身见一斑。这款宝马7系在A柱上使用了一大段碳纤维材料,可真真是舍得。

附:现代碰撞测试中,A柱是否发生严重变形成为了重要的安全指标。

如今汽车内饰设计越来越复杂,抛开安全性外,A柱还扮演了更多的角色,比如我们习惯将布线、音响等设计放在A柱上。

附:其实拆下护板,A柱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粗,内部还是有较大空余空间。正是由于其隐秘设计较好、空间大小合适,相比底盘走线更为方便,是汽车改线的常见选择。

相比走线,音响改装更加青睐依靠A柱,A柱倒模可是改装店必备技能之一。

附:A柱倒模一定要注意会不会影响视野哦~比如这上图这个就需要我们注意。

如今粗大的A柱,除了撑起车内安全,还可辅助内饰设计,真真是“内外兼修”。

我们啥时候能找回当年的鱼缸视野

虽身负重任,可开阔的视野多少还是受到阻碍,有没什么办法兼得鱼和熊掌呢?

1.影像技术

对于盲区,现在汽车普遍的做法是在车辆四周安装摄像头,用摄像头代替人眼查看四周。现在一些配备360°全景摄像头车型的售价也课常见于20万元级别的车型上了。不过360°全景影像反应速度还有些滞后,真正遇到危险时,要是等到影像反馈到车内屏幕,驾驶者恐怕已避之不及了。

2.三角窗设计

比如提高A柱材料强度,在A柱上开个三角窗。其实这是种返时代设计,还会影响空气动力学效果。

附:其实三角窗是现在A柱设计之前更早使用的一种设计思路。

3.格式塔效应

沃尔沃早在2001年就推出SCC(Safety Concept Car)概念车,该车采用镂空A柱的设计,很好地利用了格式塔效应,即脑补能力。车辆驾驶员能通过数个不完整的画面在大脑中形成接近于完整的画面,将A柱盲区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但遗憾的是这项设计至今仅停留在概念车上。

A柱的发展史是人类对安全意识重视的投影,这是可喜可贺的,但为了安全而降低驾驶体验,甚至物极必反偶尔还会给驾驶带来盲区的并非我们所愿,最终不得不感叹鱼和熊掌到底是不可兼得啊。

不过在上世纪50年代,部分美国车采用了大于90度的A柱倾角设计,这种设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左拐时盲区问题,但由于无法形成安全的三角区来承受汽车翻车时车顶的下压力而并没有大面积普及开来。

小结

A柱,看似简单的设计,却是一百多年都没攻克的难题。最近我们也只能指望成像技术来隔物取景,这是个好办法,也已经有很多车型配备了无后视镜系统。但就制造技术而言,聪明的人类只是用了弯道超车的手法而已,而至今大部分汽车驾驶者还是处在A柱盲区的苦恼中,这是对用户而言,而对于工程师而言,这种弯道超车何尝不是对技术壁垒的妥协。对于二者来说,都是如鲠在喉。

商用车网广告位招租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互联网,来源:盖世汽车网,本站只做展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或附和文章观点,内容如有不当,请通过客服热线通知我们删除。
ICP营运许可证编号:鄂B2-20100155/鄂ICP备08007314号
邮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
商用车网由随州市金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触屏版
  • 商用车之网
联系方式:624748671

周一至周日(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