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终,又要过年啦!春节是中国人相当重要的一个节日,其重要性从全国各地多种多样的年俗就可见一斑。甚至从刚进腊月开始,按照沿袭已久的风俗习惯,人们就开始进行各种准备,随之而来的年味也慢慢变浓。
丨“送信儿的腊八粥”
先是腊八,腊月刚到第八天的时候就迎来了腊八节。相传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之日,后来腊八节就成了佛教一个盛大的纪念日。流传至今,腊八已然成为了春节庆祝活动的序曲,民间素有“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
人们在腊八节会祭祀、喝腊八粥、泡腊八蒜,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代表了温暖、圆满和吉祥。
丨祭灶、扫房子、准备食物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这个顺口溜虽然各个地方版本不一,但都体现出人们对春节的重视程度,提前好几天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
腊月二十三,传说是一年一度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古时候,人们相信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来人间保护和监察每家每户的,在家中待上一年,到了腊月二十三就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所以人们祭灶,其实是为灶王爷送行。
而用灶糖供奉,是希望灶王爷嘴甜一点,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带回第二年的吉祥好运;或者希望把灶王爷的嘴粘住,好让他不要乱说坏话。(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长条形的糖棍叫做关东糖,扁圆形的则叫做糖瓜。)
紧接着从腊月二十四一直到除夕,打扫房间、准备各种食物、对联、窗花……一样样地都要陆续准备周全。
丨年夜饭、守岁、拜年、祭财神
到了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贴好门神、春联、年画,一切都准备妥当,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温馨而隆重。如今许多在外打拼的人,不管时间再紧张、春运再拥挤,都要尽量在除夕之前赶回家,也就是为了一家团圆地,吃一顿年夜饭。
与年夜饭相伴的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就是春晚,三十几年来,除夕的春晚早已成了中国人的习惯。不管看不看,大多数家里的电视都要开着,用春晚作为春节的背景。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守岁俗称熬年,是指大家吃过年夜饭,一起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据传说,古时候,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年除夕夜会出来肆虐,所以大家都不敢睡觉,要一起熬过年关。后来熬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正月初一开始,人们要到亲戚朋友家里拜年,祝贺新春,这也是春节里很重要的一项活动,长辈还会给小辈压岁钱,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另外根据各地风俗不同,在大年初二或者初五,人们还会祭财神或迎财神,以祈求新年发财致富。
丨庙会和元宵节
逛庙会也是过年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我国多地广为流传。庙会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在庙会上可以观赏到极具特色的表演,可以吃到美味的小吃,还可以买到一些有意思的小玩意儿。各地庙会五花八门,内容丰富多彩。
过年期间的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最后一个高潮。正月十五一过,年才算是真正过完了。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是新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元宵或汤圆,象征团圆和美满。我国不同地方习俗不同,总体来说有闹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走百病等等多种活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我国过年期间的习俗因地而异、丰富多样。很多人或许都觉得如今年味儿淡了,没有过去的那种喜悦和期待了,殊不知,年俗就像一本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研读。
不论到什么时候,过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阖家团圆的牵绊都不会断,对开启新生活的憧憬也不会变。
又过年了,你在哪里?你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年俗?留言区说一说吧!(文/张雅丽 图片来自Life of P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