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讯网 报道】人生,是一个不断比较的过程,不管你愿不愿意,总是陷入比较/被比较当中。别人家的孩子更是大多数人心中小时候不愿听及,但又不得不常常听到的词汇之一,车生也一样。
大多数汽车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总躲不过抉择过程,各家品牌的产品就成了被比较的对象。
有人钟情于品牌,有人拜倒于颜值,有人倾心于产品力,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款汽车产品的长短都是相对,并没有任何一款产品占尽360度无死角的绝对优势。
目前常规的汽车测评中,常见单车介绍,双车对比,多车PK,然而大多数的车辆评测更多是针对车辆静态、动态的表现展开,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普通消费者对于汽车理解愈发深刻了。车辆颜值,每个人有自己的喜好;车辆静态空间配置,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对比配置表就能得出高下;
车辆动态表现,通常成熟的汽车品牌,其经销商安排的试驾路线足够体验车辆各状态下的实际表现,结合专业试驾员/销售顾问的讲解,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此长彼短也能容易得出定论。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车辆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配置越来越丰富,售价却进一步下探,因此车辆的性价比越来越高。这时汽车消费者难免会因为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心理而忧虑产品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
车讯实验室这次一次性请来三辆两十万价位的紧凑级家用轿车进行对比,一辆是轩逸,日系优质家轿,一辆是逸动,国产家轿中坚力量,一辆是朗逸,德系轿车本土化成功的典范之作。
这次的对比不同于常规的静动态测评,而是拆除车辆外观内饰的覆盖件,针对车辆内部的防护安全,结构和用料等方面展开对比,这三辆中日德紧凑级家轿的代表作到底谁长谁短?谁高谁下?
接下来就按照由前及后,由外及内,由上及下的顺序,将这三辆车的防护结构,工艺用料及技术特点展示给大家,首先从前部防护结构开始。
【前部防护】
众所周知,安全车身的安全在于科学合理的防护骨架设计,在遭遇碰撞时通过溃缩缓冲区溃缩吸收大部分碰撞能量,以减少乘员舱变形风险,最大限度保证乘员生存空间。
前保险杠是前防护结构的外蒙皮,主要照顾车辆造型,同时又要拥有一定的强度,低速轻微碰撞不至于破损,业内就有5英里保险杠的叫法。
前部防护结构中,部分车型还会设置缓冲层,常见泡沫塑料材质,既能起到对保险杠外皮的支撑,同时还能通过自身变形、碎裂吸收碰撞能量,避免低速碰撞就损伤到车身骨架,降低修复成本。
防撞梁是前防护结构中的主要起到承接碰撞能量,并将其分散到左右两侧的吸能盒的作用,主要通过吸能盒的溃缩变形来吸收更多碰撞能量,因此前防撞梁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
十万价位紧凑级家轿前防撞梁多见钢制材料,单层钢板的通常会冲压成帽型和加强槽提高杠体本身强度,这种称之为开式结构,例如朗逸就是典型的开式结构的单层钢板的帽型防撞梁。
有些车型前防撞梁采用双层钢板、闭合结构,例如轩逸,在杠体前后钢板的夹层中设置纵向钢板形成支撑,提高防撞梁本体强度。
也有部分更高级别的车型为了追求轻量化效果,采用铝合金材质的前防撞梁,但10万价位紧凑级家用轿车中,采用铝合金材质防撞梁的车型较为少见,逸动就是其中一位。
前防撞梁左右两端后方通常会设置溃缩缓冲装置,也就是吸能盒,在碰撞时通过自身溃缩吸收前防撞梁传递过来的碰撞能量,并将未吸收尽的碰撞能量向后方车身纵梁传递。
吸能盒一般为闭合筒身形式,金属材质,通常吸能盒和防撞梁为统一材质的较为常见,如上图所示:轩逸和朗逸均采用了钢制吸能盒,逸动则采用了铝合金材质的吸能盒。
另外还有少量车型为节约成本,采用铝合金材质防撞梁,钢制吸能盒,两者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翼子板内部纵梁也是前防护结构中的重要组件,它能吸收车头更高位置传递过来的碰撞能量,一部分通过自身溃缩变形消耗掉,未完全吸收的碰撞能量则向后部车身骨架传导,降低驾驶舱变形程度。
段落小结:
轩逸、逸动和朗逸三辆车前部防护结构相近,但只有逸动采用了轻量化铝合金材质,包括前防撞梁和吸能盒均为铝合金材质,要知道这都是越级车型才经常采用的配置呢。
但就逸动前防护结构来说,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设置缓冲层,虽然说通过加强的前杠下护板配合前杠也能起到一定缓冲效果,但如果设置该结构,其前部防护就可以说是无可挑剔,吊打另外两款车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全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