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京生清楚的记得,自己开的第一条公交线路312路以及那辆黄河牌公交车。
那会儿,车少线路少,坐公交车的人特别多。于京生笑着形容八十年代公交车的拥挤程度,挤成照片贴在玻璃上。
1978年,改革开放那一年,于京生开启了自己公交司机的生涯,一开便是38年。
零事故、130万公里。2016年,于京生从公交司机的座位上退休,全国劳模的他回忆起那些岁月,欣慰伴着辛苦。
车上除了喇叭不响,其余地方都咣咣地响。于京生记得,那时候北京的冬天特别冷,零下20度,脚底下直漏风,脚趾冻僵是常有的事。上身裹着军大衣,脚上穿着特制的大头棉鞋。
除了冬天冷,夏天也热得难熬。现在发动机后置了,以前发动机在司机座舱的边上,夏天得有50多度,长一身痱子。
那时候的车和现在也是没法比,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车子性能一般,经常坏,于京生常需要随时钻入车底修车。
于京生开的312路直达东边的通县,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
当时只有一条线路。于京生说,所有的车都停在始发站,末班车站没有车。
每天三四点,于京生便起床赶到车站倒腾车子。起床后先去把车加满热水点着,经常被浓烟呛得一脸灰,都弄完了才回来洗脸刷牙。
于京生笑着说,那是最艰苦也最不怕累的时候。
说起那些峥嵘的岁月,60年代进入公交系统的孟爷爷也深有体会。那时候,离合器也沉,油门也沉,一脚踩下去,整条腿都酸了。夏天发动机上烫得可以烙饼。
依然行驶在北京前门大街上的复古铛铛车,似乎可以架起和那些岁月的联系桥梁。1924年第一条有轨电车在北京前门通车。那清脆而有节奏的铛铛声,让它有了个亲切的称呼:铛铛车。1935年,有着高鼻梁的道奇车,让北京公交走入更多寻常百姓的生活。
伴随着改革开放,北京公交进入高速发展期。1993年,北京开始有了特字头双层线路,1997年开设空调线路。
打小,背书、温习功课都是在我爸开的35路公交车上完成的。如今也是一名公交司机的孟大鹏回忆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坐公交跑圈的日子。
看着他打轮、进出站,心里那叫一个羡慕!2008年孟大鹏进入公交系统,见证着北京公交近10年的发展。
2018年4月,孟大鹏开的41路全都换成了高科技的新能源纯电动车。
不仅更加环保,开着有劲还很安静,安全方面更是点赞,如果没关好车门,车辆完全不能起动。孟大鹏数着路上开跑的多种高科技环保车型:BRT1号线、LNG清洁能源车、BRT3的低地板双源无轨电车、纯电的微循环小黄人、纯电的双层车,还有大1路中国红纯电车。
环保如今已走进北京公交的改革进程中。
现在硬件和软件设施都上来了。公交也在进行信息化改革。于京生笑着说,自己的徒弟孟大鹏赶上了好时候。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方向盘都带助力,基本是全自动,开起来轻省很多。
50年代,自行设计生产的京一型无轨电车和57型公交车;70年代,两节铰接车、黄河车活跃在北京大街上;90年代,出现了灰蓝相间的通道无轨电车和红黄相间的解放通道车 ……不断更迭的车型也在诉说着时代发展和岁月变迁。
截至2017年底,北京已有公交线路858条,线路长度18629公里。
孟大鹏回忆起亲历的六十年代,那时候马路上人比车多,下了班,路上基本就看不见什么车。
现在虽然堵车,但是公交有自己的专用车道。1997年,北京开始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孟大鹏见证着公交专用道的发展,开始的时候,公交专用车道基本是一段一段的,现在整条线路全部贯通了。
当前,北京公交通过大数据,实现业务流程标准化、信息化、可追溯。如在业务系统中开发IC卡客流多维度分析功能,实现线路客流分布、站点客流分布、登量、降量、通过量、站间OD量的查询和监控,成为了以客流需求为导向的线网优化工作的基础。45岁的孟大鹏未来还将见证北京公交的信息化改革。
40年的历程,于京生、孟大鹏父子是亲历者。
算起来,我家的公交事业至今延续了近60年。现在没事的时候,我们爷俩总会聊起那一辆辆让人心动的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