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漆黑一片的厂房中,数十条绿色激光不停闪烁、浓厚的烟雾快速弥漫开来,两名身穿全套防护服,头戴重型过滤器的人,从烟雾中走出来,打开车门登上了一辆SUV。。。这不是防生化演习战场,也不是电影拍摄现场,这是5月6日晚,发生在长安汽车重庆某工厂内的真实一幕。
为了现场检测长安PM0.1高效复合抗病毒过滤器的净化能力,长安汽车别出心裁举办了一场以长安‘芯’健康‘芯’为主题的实验直播。通过网络媒体平台直播的方式,各地网友在第一时间,亲眼见证了奇迹的上演。活动刚一结束,各类媒体便纷纷展开密集报道,在赢得一片赞叹的同时,也有人发出质疑的声音,有人说不同寻常的实验方式只是博人眼球,也有人说PM0.1对于人体的危害夸大其词。一时间,围绕此次实验的方式和结果,各方观点再度发生激烈交锋。那么事实究竟如何?下面不妨让我们结合一些事例,对此次实验再进行一次回顾,或许大家想知道的答案就在其中。
是不同寻常?还是精益求精?
与人们印象中的科学实验不同,长安汽车此次实验既没有洁白的实验室,也没有一脸严肃的科学家,更没有枯燥的数字展示,而是将实验室设置在一间巨大的厂房内,这无疑与人们对于科学实验的习惯性认知形成了强烈反差。
其实从古至今,实验室从来都不是科学实验的唯一主场。1919年爱丁顿通过在非洲、南美洲观测日全食,从而证实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1971年阿波罗15号宇航员在月球的真空环境下,用铁锤和羽毛同时落地的实验结果,再次验证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猜想......可以说,为了验证科学的真伪,实验场地从来没有一定之规。而长安汽车将实验场地布置在厂房中,目的就是要利用丁达尔现象的发生,验证长安PM0.1高效复合抗病毒过滤器的真实效果。
所以就有了开头那一幕的发生。通过制造一个充满颗粒物和光线的环境,人们不仅能看到了丁达尔现象的发生,而且也为检验长安PM0.1高效复合抗病毒过滤器的功效创造了机会,让人们可以用最直观的方式,清楚的看到实际过滤结果。看似不同寻常的实验方式,却是展现实验结果的最好手段。
是危言耸听?还是真知灼见?
为了进一步显示长安PM0.1高效复合抗病毒过滤器与普通PM2.5的滤芯区别,实车实验之后,现场还进行了对比试验。将两个滤芯分别装入两个玻璃箱,然后将点燃的烟饼投入其中,一段时间后,PM0.1高效复合抗病毒过滤器一侧的玻璃箱中空气污染颗粒为0.004毫克/立方米,而普通PM2.5滤芯一侧玻璃箱中空气污染颗粒为0.237毫克/立方米,数据说明长安PM0.1高效复合抗病毒过滤器效果惊人。
不过面对目前市场上≥ 0.3 μm 过滤器非常稀少,以及病毒颗粒是否会随空气广泛传播等各种疑问,一些人认为过滤直径≥ 0.3 μm的微粒并没有必要。不过据4月份,英国《卫报》报道,一项新的初步研究称,意大利科学家在该国北部疫情最严重地区采集的空气微小颗粒上已经发现了新冠病毒。科学家猜测或许这就是病毒为何能如此快速传播的原因之一。
而研究中提及的微小颗粒正是指直径≥ 0.3 μm 的颗粒物,这些直径比头发丝直径还要小1000倍的物质,又被称为超细颗粒物,雾霾中60%的都是这是这种物质。相比PM2.5和PM10,PM0.1穿透人身组织的能力更强,因为它们可以通过空气吸入沉积在人的肺部,甚至直接进入血液、神经系统等,研究显示白血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和MP0.1有一定关联。
汽车不带口罩,你真的放心吗?
因此通过抗过敏功能层、高效灰尘过滤层和高效活性炭层三层过滤网,进行层层净化的长安PM0.1高效复合抗病毒过滤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无论是病毒传播依附的飞沫、粉尘、气溶胶,还是空气中散播的植物花粉、霉菌孢子、尘螨排泄物等,都能被过滤和隔离在外,使整车对≥0.3 μm 的颗粒物过滤效果达到97.7%,保护人体免受微生物的伤害。
目前,长安PM0.1高效复合抗病毒过滤器已获得官方最高等级认证,成为首批通过中汽中心权威CN95的认证的过滤器产品,并且达到了量产标准。4月1日起,长安汽车就已在全系车型上切换了PM0.1高效复合抗病毒过滤器,相当于所有新车一下线就自带了N95口罩。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还不止于此。事实上,PM0.1高效复合抗病毒过滤器只是长安为用户打造的绿色生态健康舱中的一部分,它与等离子发生器、自定义新风系统组成的汽车智能健康系统,还能够实现超强的过滤、杀菌、通风换气功能,使整车达到优于N95口罩级别的防护,将汽车防护标准由过去的安全升级至了安全+健康。目前,长安汽车已经取得了中汽研和中汽中心联合认证的5星智慧健康座舱,成为国内首家获得该项认证的车企。
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令全世界都陷入恐慌。健康呼吸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几乎所有人的关注,为了保护个人健康避免感染,再多的小心与谨慎也不为过。而且研究和真实也一再证明,为汽车带上N95口罩并非多此一举。长安汽车PM0.1高效复合抗病毒过滤器以及智慧健康座舱的研发和打造,不仅为保护车内人员健康呼吸,有效防控疫情增加了新的屏障和手段。未来,汽车界的车内健康标准或许也将由此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