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为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而提出的。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着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一批社会关注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民生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一座现代化精品城市的骨架也全面拉开。
在日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掀起建设新高潮。东六环入地改造、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三个代表性工程向公众深入、全面、形象地展示了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在绿色建设、技术创新方面的成效做法。
东六环改造工程:一剂良药解决大城市病
东六环改造工程是缝合城市空间,串联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副中心站综合枢纽、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多个功能区,形成贯通历史、现状、未来,功能汇聚、集约高效的创新发展轴;是联通顺义、大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北京新机场的重要通道,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提升北京市交通服务水平,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首发集团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项目管理处负责人何历超这样评价东六环改造工程。
据介绍,东六环改造工程线路全长约16.3公里,分为直接加宽段和入地改造段。项目建成后,原东六环车流将在地下隧道通过,而地面上的原东六环将被打造成高线公园,预计增加绿化面积约50公顷,将成为周边居民散步骑行好去处。
新增绿化每年可吸收约23万吨二氧化碳,20年内可吸收约460万吨二氧化碳。何历超说。
值得注意的是,东六环改造工程是北京市第一条大直径盾构地下道路,成功利用超大直径盾构解决了高等级交通道路在城市区域引入地下对城市本身和对市民带来的生活、工作环境的诸多影响,对解决其他高速公路向市内延伸具有示范效应,为解决大城市交通病提供一条有效解决方案。
据何历超介绍,该工程具有盾构段里程长、开挖断面大、最大深度深、控制因素多、运营安全和服务标准高等特点。东六环改造工程作为副中心重点工程,无论是在政治地位、市民需求、功能需要和建设规模等方面都算得上超级工程。
因而,建设单位首发集团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来应对这些难题。比如,在空气治理方面,设置3处通风排烟竖井,配备国内最先进的空气净化设施,同时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对隧道内的环境变化值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软件系统与风机进行联动,实现通风智能控制。在隧道照明方面,采用智能控制方式,对照明灯具进行逐盏调光控制,按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交通量变化调节隧道入口段、过渡段和出口段的亮度水平。
据介绍,在隧道施工中使用的京华号运河号两台超大直径盾构机均为中国制造,在世界同行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每日单向运送47万人
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投运后,每天可为单向47万人提供安全快捷、舒适智慧的公交出行。京投公司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枢纽公司副总经理李志刚说。
据李志刚介绍,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过程中,京投公司贯彻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发展要求,推行绿色可持续化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家双碳要求。一是采用中深层地热等绿色可再生能源,采用市电与光伏发电、电制冷与冰蓄冷等能源供给系统,在保证用能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大量节能,枢纽项目地上地下工程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枢纽内部实现冬季近零碳排放。二是通过预留城市航站楼,优化枢纽布局和换乘系统,每天可为单向47万人提供安全快捷、舒适智慧的公交出行;多次优化规划设计,枢纽地下建筑由4层改为3层,节约投资近百亿元。三是优先区域内慢行系统,绿色出行比例达90%。
我们为市民提供便捷齐全、绿色节能的公交系统,方便人们低碳出行,实现京津冀都市圈1小时内到达,国际机场和首都核心区半小时抵达,副中心区域10分钟内到达。李志刚说。
不仅如此,据李志刚介绍,京投公司在项目投融资、TOD规划设计、高科技应用等方面也实现了全面协同创新。京投公司牵头,联合京津冀铁投公司、通投公司,成立项目公司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维护,保障了建设水平及管理效率。由于该项目建设内容复杂、投资体量巨大、实施主体繁多,京投公司还创新形成了集政府专项债、固投资金、ABO资金等多渠道的资金平衡与投融资模式,实现双赢、多赢合作。另外,创新构建了交通多路来多路解的模式,以4大站城核+60余个公共出入口组成的人性化立体步行体系。同时,创新提出了国内首个站城一体化消防技术导则,填补了行业空白。
在副中心枢纽的规划建设中,京投公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我们运用大数据、5G等技术智能化微导向系统,提供城际铁路与轨道交通的‘安检互认’,便利换乘路径;车站主体引入阳光,为群众营造清晰明亮的换乘空间;将文化艺术引入公共空间,市民可通过空中走廊,在商圈、运河、公园绿地之间实现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副中心枢纽将2条城际铁路车站、3个地铁车站、公交车站等集成一体,通过下沉广场与共享空间设计,将地下空间地面化、室内空间室外化,打造自然、舒适、宜人的地下阳光枢纽;地面规划三轴三带的空间结构,构建‘城在园中’的魅力街区。李志刚说。
副中心三大建筑:千年运河畔的文化明珠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位于城市绿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闲组团,与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建筑像镶嵌在大运河畔的三颗明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三馆建筑设计中秉承建筑与环境充分融合的理念,分别引用古粮仓、赤印、船帆等运河元素和意向,营造出天光云影、水天一色的文化意境,充分体现了运河文化基因。
据北投集团重大项目总监、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介绍,三大建筑项目创新性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筑集群各自独立建设的固有模式,实现了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共享配套设施及轨道交通预留车站5个单体建筑一体化设计建设的模式创新。本项目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最大程度保证了地上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游客可从地铁换乘站经由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直接进入三大建筑参观游览,实现了游览路线无缝衔接,便捷通达的良好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的参观游览体验。陈宏达说,除此以外,三大建筑项目镶嵌在城市绿心葱郁的森海之中,是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5)公共建筑三星级标准进行设计、建设的,还广泛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助力副中心近零碳示范区建设。同时,在设计中加强区域水弹性,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并传承大运河文化基因,营造古今交辉的文化情趣。
另外,陈宏达说,在工程建设中切实总结提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新模式,实施落地了多项工程新技术。一是创新搭建三大建筑BIM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平台,高质量指导剧院建设工作;二是创新引入了国际领先的智慧机械书库技术、建设超高玻璃幕墙,打造图书馆智慧借阅新场景;三是在博物馆建设中创新采用先进的隔振技术,从源头保护文物安全;努力为广大首都市民建设一组飘逸瑰丽、体验独特的高品质公共建筑群。
在剧院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建造技术)实现参数化设计与数控生产加工,实现‘所见即所得’。图书馆的机械书库能够快速响应读者的借阅需求并精准完成文献自动出入库动作,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人找书’到‘书到人’的服务模式创新。大运河博物馆对标国际一流博物馆进行设计建设,具有馆藏文物安全保护措施等级高的特点。陈宏达说。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