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11月30日报道 4月24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集团副总裁、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辞去一切职务正式离职。这一消息迅速在业内引起震动和广泛关注。2006年加盟吉利,赵福全一手再造吉利研发体系,如今,吉利汽车在技术、质量上正在迈上新的台阶。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发体系负责人的突然出走难免让人意外、令人不解。
三顾茅庐
赵福全与李书福的相遇从2005年开始。
2005年的一天,在北京亚运村的一家日本餐厅里,时任华晨副总裁的赵福全与李书福第一次正式“约会”。此前,两人接触并不多,只在一些会议上见过。赵福全对李书福和吉利的看法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他曾经就是“看不起吉利的重要人物之一”。
当时,一心想制造中国奔驰的李书福正求才若渴,迫切希望能将赵福全这样的国际顶尖技术人才收入麾下。遗憾的是,赵福全对李书福的“痴心”无动于衷。“11次,前前后后邀请了我11次。”赵福全数得十分清楚。但他当时的态度却十分坚定,“你们不要来找我了,我不感兴趣。”最后,他撂出了这样的“狠话”。
冥冥之中,或许真有命运这东西。没过多久,赵福全与李书福在香港的机场相遇了,当时他们都是去参加上市公司的年报会议。“他一看到我,哗得就跑过来和我聊了起来,聊他的吉利、他的想法、他的理念。”赵福全回忆道。
就从那次谈话开始,李书福用他的梦想和坚持打动了赵福全。“最重要的,还是觉得李书福那里有我需要的东西,他想成就事业。我不缺领工资的地方,我缺一个可以让我放开手脚干的平台。”赵福全回忆道。
赵福全是知名的“海归”汽车技术专家:这位日本广岛大学的博士1997年4月进入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任产品工程师,一年后成为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从事发动机研发的工程专家,再一年升任高级专家,负责汽车动力总成开发研究,2003年6月开始任该公司技术中心研究总监。在戴-克工作了7年多后,2004年4月,赵福全回国,就任华晨汽车副总裁。赵福全在华晨主持开发了尊驰、骏捷、酷宝等车型。2006年10月离开华晨,赴吉利任职。
共同理想
赵福全早就持有美国绿卡,没有一番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热忱以及冒险的精神,何至于义无反顾地回到国内,投身“在刀尖上跳舞”的自主品牌。
从华晨到吉利,旁人看来是有点“降格”了,他更多地看重的是吉利的“野心够大”,以及对李书福领导下的团队的信心,“从个人角度来讲,我并不关注这家企业有多大的名声,多高的地位,更多的是我认为这个企业要向上,有一个追求。我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够帮助这家公司。”赵福全说,“大企业也是从小企业发展来的,而且我骨子里相信中国也需要这种小企业来发展。”
即便已经到了吉利报到,赵福全还在试探李书福到底是真干还假干,“李书福以前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产销200万辆,来吉利后我就关起门来问他,你这200万辆是说真的还是假的,是真的我就真干,是假的我就假干,他当时告诉我当然是真的。”赵福全说。
得到李书福保证的赵福全迅速行动了起来。200万是真的,那需要多少产品来支持?这些产品如何以最小的投入、最快的速度开发出来?如何能够让吉利的产品迅速实现向“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转型?他给李书福拿出来一个产品研发规划:2015年前完成5大技术平台,15大产品平台,42款新车的开发。
“对车的疯狂我们俩是一致的。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实际上,赵福全相比李书福的疯狂还是不一样,至少程度不完全一样的。前者是感性而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后者是理性而有着强烈的计划性,疯而不狂。“董事长把全部身心都放在汽车上,对这一点我感触很深。他对汽车有强烈的执著和追求,外界甚至定义为“疯狂”。而我呢,对于能造出不同的车,在市场上卖起来,而且能卖得好,也会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现在吉利给了我这个舞台,我就要尽最大努力演好我的角色。”
善用其才
李书福给了赵福全一个宽广的舞台。在他赴吉利上任之际,吉利汽车研究院一个萝卜一个坑,位置都是占着的,一个多月他名义上负责一个海外项目,实际上在等着“挪位置”。经过一番调整后,2006年年底,赵福全正式接手吉利研究院,主管吉利的研发工作。
当时,吉利在研发上的积累几乎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2006年底,临海吉利汽车研究院只有300多人,且以大专生为主。无论与国内自主品牌还是跨国公司相比都是薄弱的。另外吉利汽车的生产基地也有自己的产品开发部门,各自独立开发产品,所以基地间的图纸标注都不一样。
赵福全历时一年对吉利的技术体系进行了整合,在全集团统一了设计标准,技术语言——图纸、标准等,终于在全集团范围统一了。另一方面,把以前分散在各个公司的研发部门统一到临海吉利研究院(上海华普除外),从而在短时间内迅速凝聚起了强大的合力。在此过程中,必然经历了很大的阻力,就连赵福全都隐晦地说“你想整合人家愿意被你整合吗?”,但是李书福给了赵福全足够大的权限,“我现在则不需要担心这些问题了,而是要担心如何把这些事情一个一个落地。”
为了真正打造一个真正具有“造血功能”的研发体系,赵福全倾注了大量心血编手册、梳理历程、做战略规划。每次在办公室接受采访,赵福全最引为为豪的就是身后书柜满满的各种技术手册。2007年,21册24本174万字的《吉利汽车技术手册》;2008年2009年《吉利汽车设计和试验标准汇编》340万字;《吉利产品开发流程》近7万页……
赵福全把自己的事业志向和吉利的宏图大业捆绑在了一起,“我要是在吉利待一年,绝对不会做这些事情。”实际上,正是因为他的潜力的极大发挥,李书福也在业内赢得了“善用人才”的美名。“他有哪个特长,你就叫他去干哪个事。”李书福看似简单的人才策略背后是包容性和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