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无数关于西藏的美丽传说让人们对于这片神秘的雪域高原充满了向往,然而严苛的高海拔环境使得大多数人对于西藏的向往停留在故事与传唱的歌谣中,但是西藏的魅力,只有亲自领略才能体会。
7月20日,金旅客车“行走川青藏”活动正式启航,2辆金旅考斯特和1辆金旅锐度SUV分别沿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从成都和西宁驶往拉萨。作为纪念川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座谈会活动的唯一官方指定用车,金旅客车不仅要全程行走川青藏线,还肩负着众多媒体记者在沿线采访拍摄的重任。7天行程中,金旅客车挑战了素有“死亡路段”的通麦天险,穿越了可可西里千里无人区,通过了世界屋脊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金旅考斯特稳定的性能、舒适的驾乘环境、人性化的车内配置不仅保证了活动的圆满进行,更是赢得了所有参与者的盛赞。
川青藏线通车60年 金旅客车重走“生命线”
生命之线
进藏之路,曾经难于上青天。唐朝文成公主入藏,走了两年多的时间。而今,从拉萨到内地的时间大大缩短,这一切皆因为在60多年前西藏和平解放后兴建的川藏与青藏现代公路。
1954年12月,总长为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现代公路正式通车,结束了进藏道路雨季受阻和冬季不通车的历史。两条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11万人筑路大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历时5个春秋,依靠铁锹和双手,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世界屋脊修建了当时世界上最艰苦、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两条公路,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60年来,国家先后投入97亿元对川藏、青藏公路进行大规模改造,公路建设者和科研工作者攻克了多年冻土公路、桥梁建设和养护等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了两路全部黑色化。西藏、四川、青海三省区和武警交通部队组建专门养护机构,保障了两路畅通。长期以来,国家调拨支援西藏经济建设95%的物资、支援西藏的重点工程和援建项目以及抗震救灾、青藏铁路建设等重点工程的大型设备,都是通过公路运进西藏。如今的川藏青藏公路已经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保障线,民族团结的友谊线和边防安全的生命线。
开往离天空最近的地方
“天路”守护者
行驶在这两条进藏的生命线上,一般游客和司机对于路的关心可能更多集中在路边的风景和通畅的路况上。从海南州查卡至格尔木段的公路上,记者一开始也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坐在考斯特舒服的车厢内,看着窗外的美景,飞驰在“高原千里文明路”近乎一块石子都没有的路面上,就连路面上的小坑洼震动也被悬挂完全过滤掉,宛如行驶在通天的高速上,不久便昏昏欲睡,对于路侧时常跃入眼帘的“两路精神”标语牌及道旁工作的红马甲近乎无视。然而,在进入公路段与筑养路工人们进行深入的接触之后,才真正理解到这四个字背后的深刻涵义及对这些“天路”守护者的重新再认识。
退休工人回忆早期的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那时并没有机械施工工具,一切都靠肩拉背扛,高原之上,现在跑两步都会喘,然而他们讲述过去高强度的工作时提到的并不是艰辛,更多的是一份久经时光后雕刻在身上的责任。万丈盐桥路段的女工段长在抢修用盐块铺就的路基时,锋利的盐块边缘常常会划破手臂,犹如伤口上撒盐般的疼痛在她看来都不算什么,呈现在她脸上的永远都是晕染着高原红的憨厚笑容。五道梁工段,即将退休的工段老书记坐在他们自筹资金但对所有人都免费开放的氧吧里,讲述这样的氧吧能让他的工友们在高原工作时减少一些高原病、夜晚睡踏实些,也能为过往的游客提供一些帮助。在他明显与年龄不相符的外表下是高原道班平均寿命仅有四十几岁的辛酸事实。
这些不同时代的交通人,在保障高原大动脉的通畅之时,却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路人甲。行走在川青藏线上,在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之外,这些“天路”守护者更是另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与自然融合
穿过因青藏公路而形成的青海第二大城市格尔木,就进入了青藏线上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路段,几乎所有路段都兴建在海拔4500米以上。青藏公路要在这里通过可可西里千里自然保护区以及公路建设中难点最多的多年冻土区域。在这里,青藏公路建设者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展示。
多年冻土区域的冻胀丘、冻土夏季融化等地质现象是公路建设者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冻胀丘是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阻挡,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而形成如小山丘一样的地质现象,在夏天表现为一汪湿地在冬天则化作一座冰丘,是青藏高原上冬季一道美丽的景观。但这道美丽的景观对公路路基的损害极大,如果不治理,只要一个四季,公路的路基就会被损坏殆尽。冻土夏季融化则是冻土层在夏季受热融化变软的地质现象,特别是路面黑化后吸热能力更强,冻土层融化的更深,路基变得非常不稳定,路面出现破损翻浆下陷等病害。
“多年冻土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我们在这里建公路要尊重自然,顺势而为。”长年持续监测青藏公路多年冻土的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陈建兵博士对于冻土有着特别的情感。在他眼中,冻土也是一个生命体,必须摸到它的性子才能互不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破坏了冻土,我们要发挥科研的力量,修造一条在高原上自然生长的高速公路,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基于此,青藏公路的建设者们通过多年的观测和摸索,找出了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在有冻胀丘的公路路基上,通过安装导流管等设施,将冻胀丘引流到路基两侧不影响的地方,即保护了路基又保持了这一高原上的独特美景。冻土夏季热融的应对,建设者们则采取在公路两侧安装“热棒”的办法,将路基下的热量导出,使冻土常年保持在“永冻”状态,保持路基稳定。
而检验这些解决方案的效果,从坐在车上的亲身感受便能直观的感受到。尽管使用独立前悬架的考斯特对于颠簸路面有很好的车身稳定效果,但穿过试验路段和非试验路段时,车身的颠簸程度明显不同。试验路段仅是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非试验路段则是如船遇巨浪般的大幅晃动,大家在车内的交谈声也仿佛带入了颤音,对比十分强烈。
如今,矗立在道路两旁的“热棒”已经成为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人和自然在这里互依互存,共同繁荣。
穿过千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后,就开始了此行的最高海拔唐古拉山口的跋涉。一路爬坡,高度渐次上升,除了听起来还依然还动力十足发动机声外,所有的人声音都似乎压低了分贝。待到达山口最高点时,不知是由于缺氧造成的幻觉还是其他,从车上走下来仿佛伸手就能触到天空,放在路牌下的考斯特亦格外靓丽,熠熠生辉,横贯车头尾的青藏公路仿佛一条洁白的哈达飘落人间,通过公路将内地与西藏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