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再次提出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原则。
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交运发〔2013〕368号)部署安排,交通运输部组织起草了《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
为了统筹城市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配置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科学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结构,推进建立公共交通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划模式,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进一步规范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内容和成果形式,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特制定本指南。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内容,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是贯彻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优化城市公共交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是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保障广大群众基本出行需求的重要举措。
内容节选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主要包括编制总体要求、编制内容要求、编制技术要求以及编制成果要求四个部分,囿于篇幅,以下为部分内容节选:
二、编制内容要求
(一)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背景分析。
1.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规划。
描述城市特点,简要说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公共交通相关的内容,重点把握与城市公共交通密切相关的区域特征。
2.交通运输发展现状与规划。
分析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现状,简要说明城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相关的内容,重点分析与公共交通发展相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特征。
(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回顾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历程,分析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开展居民出行调查、公共交通运行状况调查,建立指标体系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基于评价结论总结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1.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基础设施: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枢纽场站和公交专用道的建设情况和技术特征。
(2)运营服务:城市公共交通运力、运营组织、特色公交、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等。
(3)智能公交:城市公共交通车载信息设备配置情况、运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智能化调度系统与应用情况、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与运营监管系统应用情况等。
(4)政策体系: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管理体制、财税政策、土地政策和运营机制等。
(5)支持系统:支撑和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科技、人才、安全应急等。
2.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状况调查与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状况调查主要采取跟车、驻站(断面)、发放问卷等形式,调查内容包括客流、出行和乘客满意度等。根据调查分析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状况,掌握公共交通出行客流分布、站点上下客流量、断面公共交通流量等公共交通客流特征。
3.城市居民出行调查与分析。
根据居民出行调查掌握出行频率、方式构成、目的构成、时耗与时间分布特征、空间特征、距离特征、居民出行意愿分析等居民出行特征。
4.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评价。
根据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结合城市居民出行调查和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状况调查,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5.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问题分析。
根据现状分析和评价结论,总结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
(三)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与模式分析。
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经验,明确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方向,确定公共交通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分析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环境和条件,明确城市公共交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和战略任务。
1.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环境分析。
分析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趋势,明确公共交通发展方向和发展基本策略。
2.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任务。
明确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位;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解析,明确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结构和构成;研究提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及各分项总体发展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3.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设计。
结合城市特点和交通发展需求,研究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律,解析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的构成环节和各个环节的分类选择,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及实现途径。
(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需求预测。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需求预测包括客流预测,以及线网、场站、运力等方面的规模和结构指标预测。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各项城市发展指标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需求预测的基础。
1.城市公共交通客流预测。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公共交通客流预测的核心是客运量、出行方式的变化和主要公共交通方式的客流。预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客运总量、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方式划分、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分布、公共交通客运量线网分配等。
2.城市公共交通主要指标预测。
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有关结论,在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预测的基础上,对城市公共交通主要发展指标进行预测。预测内容主要包括运营服务指标、线网指标、场站指标、运力指标等。
3.城市公共交通预测主要结论。
总结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需求预测结果,并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目标进行对照,分析发展目标可达性。
(五)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布局与优化。
根据客流预测和城市道路条件辨识出城市公共交通主要客流走廊,构建公共交通线网,并对线网进行层次结构划分;根据客流方式划分和客流分布对线网进行解析,逐层确定不同层次线网的客运方式,布局不同方式的线路,共同构成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方案;并根据公共交通线网属性和服务指标对公共交通线网进行优化。
1.城市公共交通走廊识别和线网总体设计。
根据城市居民出行调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需求预测和城市道路条件,研究确定城市公共交通走廊及其等级,设计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对公共交通线网进行层次结构划分,分析比较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共交通等方式的技术经济指标,选择符合城市特点的公共交通方式,明确城市公共交通主骨架。
2.城市轨道交通线网。
对已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简述规划结论并分析其影响和要求。没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可分析研究城市发展轨道交通系统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3.城市快速公交线网。
对已有城市快速公共汽车交通规划的,简述规划结论,分析其影响和要求,并提出改进建议。没有城市快速公共汽车交通规划的,可根据城市公共交通需求特点分析建设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的必要性。若有必要发展城市快速公共汽车交通,应对城市快速公共汽车交通进行规划。
4.城市公交专用道网络。
对已有公交专用道规划的,简述规划结论并分析其影响和要求。没有公交专用道规划的,分析设置公交专用道的必要性。若有必要,应提出公交专用道线路设置方案。
5.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网络。
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公交专用道网络规划基础上,根据有关预测结果和技术标准要求,开展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线网规划。
6.特色公交服务。
根据实际需求,规划定制公交、通勤班车、夜间公交、社区公交等特色公交服务,满足多样化公共交通出行需要。
7.其他城市公共交通。
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对城市客运轮渡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进行规划。
8.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方案评价和优化。
根据公共交通线网的线路长度、线网密度、线路网比率、覆盖率、非直线系数、重复系数、线路流量、拥挤度、出行时间、车内时间、候车时间、步行时间等线网属性和公共交通服务指标,对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公共交通线网进行优化直至满足规划目标。
(六)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场站布局。
1.城市公共交通枢纽。
根据客流预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公共交通网络布局,辨识公共交通枢纽,根据功能、能力等因素对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场站分类分级,进行总体布局规划,并确定其规模。
2.城市公共交通停保场。
根据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需要,结合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规划,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停车场、保养场等设施进行布局规划,确定其选址、功能、规模和建设形式要求等。
3.城市公共交通站点。
明确城市公共交通首末站、停靠站的类型,提出城市公共交通首末站、停靠站布局设置技术原则,确定公共交通首末站、停靠站特别是港湾式停靠站的设置要求,并对首末站、停靠站进行布局规划。
4.公交加油(气)及充电站。
根据公共交通网络和场站布局规划,结合公交运力规模和结构,按照鼓励发展绿色公交的要求,提出公交加油、加气、充电站点设置需求和建议。
(七)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服务。
1.城市公共交通服务。
根据有关标准规范要求建立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指标体系并确定关键指标,结合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设计,进行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发展规划,并分析发展水平与线网、场站等方案和目标之间的关联关系。
2.城市公共交通运力发展及配置。
研究确定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的运力总量、运力结构和运力配置,制定运力调整策略,保障城市公共交通运力供应,改善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和运力结构,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运力配置。
3.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组织。
按照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服务的目标及要求,确定合理的发车频率、发车间隔,以及制定车辆行车计划的原则。
(八)城市公共交通支持系统。
1.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系统。
明确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系统建设目标,提出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发展总体方案。规划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调度平台、出行信息服务平台、运营动态监管平台,以及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数据库等相关内容。
2.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应急系统。
围绕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安全监管和安全防控、应急保障和应急处置、增强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等方面,提出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应急系统的主要目标和建设内容。
3.公交优先通行保障系统。
在公交专用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公交优先通行的发展目标,确定公交优先通行的技术准则和适用条件,提出公交优先通行保障的需求和建议。
4.城市公共交通科技支撑系统。
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创新能力建设、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等。
5.城市公共交通人才保障。
分析人才资源保障与智力支持在人才体制、机制、环境和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提出城市公共交通在人才规模、人才素质、人才结构、人才配置等方面的需求。
6.城市公共交通文化建设。
提出城市公共交通文化建设和宣传方案,改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环境,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九)规划实施安排。
1.规划实施基本原则。
确定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方案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以指导实施安排。
2.规划实施重点分析。
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现状问题分析、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确定规划的实施重点。
3.规划实施安排及优化。
按照实施方案总体安排,制定实施安排计划,并根据发展条件、资金约束、土地供应优化实施方案。
4.资金需求测算。
测算实施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方案各项内容所需的资金规模和分年度资金需求。
(十)规划效益评估。
对规划方案实施以后预期达到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技术性能,以及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估。
1.服务水平。
根据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对比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发展水平,对规划方案实施后的服务水平进行分析评估。
2.技术性能。
根据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对比城市公共交通现状技术性能,对规划方案实施后的技术性能进行分析评估。
3.社会影响。
分析评估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效果、程度、种类、范围、涉及的主要社会组织和群体等。
4.经济影响。
分析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实施所耗费的社会经济资源及其产生的经济效果,评估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实施对行业发展、区域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判别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经济合理性。
5.环境影响。
分析评价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公共交通的节能减排作用。
(十一)规划保障措施。
内容包括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土地保障等措施。其中,组织保障包括规划实施的有关主体、实施机制等,特别是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城市其他规划组织协调机制;政策保障主要是制定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政策;技术保障包括地方城市公共交通相关标准、技术要求等;资金保障要从成本、票价、补贴三个方面逐步建立起城市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制度;土地保障包括如何落实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用地要求,如何推动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土地综合开发等内容。
三、编制技术要求
(一)现状调研。
1.资料收集内容。
主要收集以下资料:
(1)城市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地质、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等。
(2)社会经济基础资料历年数据。包括人口资料和国民经济相关指标。
(3)土地利用基础资料。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的土地利用类别、面积、开发强度等。
(4)城市交通发展资料。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车辆保有量、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等。
(5)城市道路网现状资料。包括各级道路基本信息、路网图等。
(6)城市公共交通相关资料。包括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枢纽场站、车辆、运营管理等资料。
(7)城市相关规划资料。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网等交通专项规划。
(8)其它资料。区域发展背景、城市历史演化、产业发展等。
2.资料收集要求。
规划资料应收集最新批复的相关规划成果和在编的各项规划草案。反映现状的数据资料宜采用规划起始年的前一年资料,反映发展历程的数据资料不宜少于5年。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宜采用5年之内的交通调查资料,5年以上的调查资料可作为参考。
(二)交通调查。
交通调查一般包括:居民出行调查、公共交通运行状况调查、道路交通运行、道路交通设施等调查项目。按照交通调查项目不同以及拟获取的调查信息内容和精度要求,可以采用全样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
(三)预测方法。
定性预测可采用直观判断和集合意见等方法。定量预测可采用因果性预测、延伸性预测和投入产出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等预测方法。
(四)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出行生成、出行分布、方式划分和出行分配。其中出行生成通常采用回归分析模型、生成率模型等进行预测;出行分布通常采用增长率模型、重力模型等进行预测;方式划分通常采用转移曲线模型、重力转换型模型等进行预测;出行分配通常采用平衡分配模型、最短路径分配模型、多路径概率模型、容量限制模型等进行预测。根据技术条件和模型技术发展趋势,也可以采用组合交通模型或其他形式模型。
(五)方案制定。
1. 公共交通线网布局方法。
公共交通线网布局可采用点线面要素层次分析法、功能层次分析法、逐线规划扩充法和主客流方向线网规划法等技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需求预测。
(2)拟定公共交通线路。
(3)形成初始公共交通线网布局。
(4)公共交通线网评价与优化。
(5)确定公共交通线网布局方案。
2.场站选址优化方法。
场站选址优化一般可采用经验选址法、连续型选址模型和离散型选址模型等。
(六)效益评估
社会影响评价可采用公众参与分析方法,包括利益相关者识别、利益构成、影响及影响力、利益相关者参与等内容。
经济影响评价可采用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递推优化模型、地方投入产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动态系统计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