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都市区今天的货运物流体系,或许指出了相对后发的中国沿海大都市区未来可能的方向。
对中国的大型港口城市来说,建立一套完善的港口货运物流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放眼海外,美国货运物流的转型,是在这些背景下发生的:去工业化,产业转型和升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货运物流体系重塑,货运物流正、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居民环保意识抬头,各界开始重视货运物流的负面影响。
这为中国一些城市指出了潜在方向。以下,笔者以熟悉的洛杉矶都市区为例进行详细说明,相信对中国东部沿海相关城市会有启示。
● 去工业化与货运物流体系
洛杉矶都市区位处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由洛杉矶市及周边100多个大大小小的城市构成。作为美国第二大都市区,洛杉矶都市区经济非常发达,若把它当作一个国家统计,其GDP可排进全球前15名。
洛杉矶的工业化和去工业化过程,是几十年来美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缩影。洛杉矶的货运物流体系依附并服务这一过程,也经历了大转型。
洛杉矶工业化的黄金时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到1990年代左右。对其起因、盛况及为何走到尽头,卡尔·艾博特(Karl Abbot)、艾伦·斯科特(Allen Scott)等知名学者在其著作中有详尽的描述和讨论。
洛杉矶的工业化,主要缘于美国联邦政府在二战中以举国之力对西部进行巨大的军事投资,兴建工厂和机构,支援战时前线和美国的盟友。而洛杉矶地区本身的工业血液—石油资源、大量用地和完美气候,与军事投资相得益彰。在整个黄金时代,官方和民间工业投资兴旺,新移民不断涌入。洛杉矶南部、洛杉矶市中心西北的山谷地带、东面的内陆地区等,遍布各种大小工厂。著名的洛杉矶雾霾,直到1980年代末,在黄金时代中仍挥之不去。
私人开发商一方面在大小工厂周边见缝插针,大量兴建各种廉价住宅,以满足工人需求;另一方面,他们鼓动和尾随政府高速公路建设,在原是农田或荒地的郊区,兴建一片片满足新兴中产阶级需求的独栋别墅小区。代表“发展”利益的区域内的货运铁路,从港口一直延伸到洛杉矶市中心南边,硬生生把洛杉矶南部、以工人居住区为主的地区切割成几大块,东西交通为之头疼不已。这也是后来洛杉矶为何不得不修建沟堑式的阿拉米达交通走廊(Alameda Corridor)的原因。
二战结束,洛杉矶的军事工业及为之服务的产业,好日子到头了—美国联邦政府逐年削减本地军事投资。自加州当选美国总统的里根,在1980年代,以“小政府、大市场”之名,亲自下令关闭了大量洛杉矶地区由联邦政府支持的军工企业。幸而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汽车工业及下游产业和服务行业,尤其是互联网等产业兴起,填补了军工企业留下的空白。
洛杉矶工业创造的产值和雇佣的人员,曾超过一直兴旺的电影工业,但到了1980年代,前者已式微。19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能迁到成本更低地方的产业,几乎都迁出洛杉矶。延续至今的去工业化大戏开始。日本丰田、本田、尼桑,以及美国通用汽车等大公司,在洛杉矶地区原先都有工厂,但1990年代后,这些公司几乎都迁往加州南边的墨西哥或美国内陆州,甚至海外。
去工业化迫使洛杉矶重塑其经济,服务和依托于工业化的货运物流体系也须重塑。原来的货运物流体系主要为各种大型工业企业服务,但这些企业外迁之后,货运物流体系服务的对象、空间范围、运输的内容,甚至运输和转运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洛杉矶市中心西北的山谷地带,曾是大型汽车产业及下游企业的生产基地。运输汽车零配件的大货车、火车川流不息,相关物流仓储基地星罗棋布,曾是该地的常见风景。但随着汽车产业外迁,这里只留下一些服务本地的中小型企业。取代大货车、火车的,是中、小型货车,车上运输的已不再是汽车零配件;原先的货运铁路,要么关闭,要么转为客运;原先的物流仓储基地,大多数改建成公园,或用以商住。
对此,学者们看到了背后的时代浪潮:资本逐利的新形式、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跨国公司兴起等。一大批学者因研究洛杉矶的工业化、去工业化之下的动力机制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图景变化,被归为“洛杉矶学派”。他们较少直接研究货运物流,但其揭示的机制,正是前者变化的动力与动因。
● 产业转型升级与货运物流体系
洛杉矶货运物流体系面临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在全球化趋势之下的。从洛杉矶、长滩两处港口的贸易和货运增长可明显看出这一点。199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到该两处港口的货物数量、价值,落后于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等。1990年之后,中美贸易增加,中国大陆到两处港口的货物,其数量、价值逐年迅猛增长,两处港口稳居美国最繁忙港口的头把和次把交椅,其合并后的集装箱货运总量占美国全国的40%以上。这背后是资本、产业的全球化逐利,是国际大企业全球布局,是美国本土、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大量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迁移到中国大陆。
集装箱货运,尤其是国际性集装箱内陆运输、分装、转运和仓储,现在已是洛杉矶乃至美国货运物流体系内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集装箱货运物流增长,给城市和区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额外收入。这也是产业转型的一部分。即使都市区自身经济体量已很大,相关增长带来的新工作机会和收入也极其显著,不亚于所谓高新科技的带动效应。
例如,一个长滩港,就直接雇佣了3万个本地居民。整个洛杉矶都市区,31.6万居民的工作与长滩港有关。假定每个居民年收入5万美元,长滩港仅1年就能为都市区居民带来150亿美元以上年收入,其中40%为国际性集装箱货运物流所带来。上述还未考虑在本地居民雇员收入之外,物流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和公司创造的其他价值,如产品深加工、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等。
为支撑这个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集装箱货运物流体系增长,洛杉矶都市区吸收和培养了大量新型国际性人才。其主要手段是利用市场力量吸引和留住国际移民。1990年至今,洛杉矶都市区外迁到美国其他地方的美国本土人口,皆多于反向进入本地的人口。是洛杉矶都市区大量涌入的国际移民,填补了外迁本地居民留下的空白,使本地人口持续增长。
如今在洛杉矶市东部的城市,来自中国大陆的居民越来越多。这里已不再是以往仅能看中国人、吃中国“饭”和购中国“物”的“中国城”,而是综合性、国际化、分工明确和网络化的一个个郊区城市。居民为这里带来了新的知识、技能和资金。新的贸易信息和网络叠加,带来前所未有的创业理念和精神,催生各种意想不到的贸易、服务。人和人之间、公司企业之间的竞争,与中国大陆和美国国际贸易之间的增长,以及本地货运物流的增长,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周敏教授,以研究美国亚裔移民尤其是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发展及创业精神和贡献等著称。这里,把周敏教授相关著作做个简单延伸:在贸易、人口流动和产业全球化的时代,若说货运物流体系最终会给一地创造几十亿乃至数百亿美元的价值,则其最初的创造者和后期的价值提升者,是来源广泛、各显神通的移民及其网络内的亲友同行。因此,洛杉矶货运物流体系的壮大和发展,背后最有力的推动者,也是移民及其创办的公司和企业。政府部门只要因势利导,他们就会创造、找到并把握机会,发展生产、扩大贸易,进而让货运物流体系壮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