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末全国城市及县城拥有公共汽电车52.88万辆、59.79万标台,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8%和4.3%……”
“全国有22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2014年新开通3个……”
“出租汽车运营车辆137.01万辆,增长2.2%。城市客运轮渡329艘,减少22.0%……”
4月30日,《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正式发布,城市轨道交通、BRT等细分领域的报道也陆续推出。其中,关于城市交通的统计涵盖了轨道交通、公交车辆、出租汽车等多个领域的年度数据。这些纷繁复杂的数字中,有一些是看得到的变化,还有一些还需要进一步理清脉络,才能准确把握城市交通的发展规律。
增长中有调整 绿色更凸显
对比《2013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不难发现,2014年城市交通领域最为明显的两个特点:提速、绿色。
为了满足城市中日益增长的多层次、个性化出行需求,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BRT)等为代表的城市客运系统快速扩张。其中,BRT增长尤其迅猛,全国BRT车辆达到5339辆,年增长达到了19.1%,BRT线路长度2790.3公里。
2014年,长沙、宁波、无锡三座城市相继开通轨道交通,全国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达到了22个。截至目前,轨道交通运营线路92条,运营线路总长度2816.1公里,增加11条、408.2公里,整体提高了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行速度,提升服务品质,满足广大市民快捷、方便的出行要求。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另一股中坚力量,公共汽电车的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2014年年末,全国城市及县城拥有公共汽电车52.88万辆、59.79万标台。
然而,在公共汽电车标台的增长率上却可以看出一些端倪:2013年标台增长率8.5%的情况下,2014年只达到了4.3%。从公交专用道来看,公交专用车道6897.3公里,增加1006.7公里——在公交专用道里程增加17%的基础上,公交车辆增加并不明显,各城市及公交企业在购买、添置公交车辆时更加趋于理性。
另一个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2013年年末,公共汽电车按车辆燃料类型分,柴油车、天然气车、汽油车分别占59.3%、24.3%和3.4%;而到2014年年末,这三个比例调整到了52.9%、30.2%和2.5%。在公共汽电车总数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清洁能源车所占比例明显增长。
这一数据中还未统计到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公交车辆的增长情况,随着国家推进新能源汽车应用的步伐持续加大,城市公交车辆将愈加契合绿色交通的发展方向。
2014年,城市客运轮渡运营航线再度缩水,从2013年年末的143条缩减到126条,运营航线总长度497.6公里,比上年末减少77.8公里。一方面,城市客运轮渡受到桥隧、地铁等新型过江方式的冲击;另一方面,轮渡的绿色化程度不高也给自身发展带来一定挑战。两方面原因加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机遇,促使城市客运轮渡向“更集约、更绿色”的方向加速转型。
骨干运力结构更优化
表面上看,城市客运的各项指标整体增长有序;而除了数据的增长,背后还有其他优化和调整,凸显了城市交通发展的理性布局。2014年,全年城市客运量增长保持在2.5%的平稳水平上,而部分细分领域的指标获得了更高的增长速度,意味着城市交通运力结构更为优化。
与2013年相比,2014年公共汽电车的数量增多1.92万辆。而据另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这一年50家主流客车企业新能源公交客车的销量达到16412辆,除去海外出口的部分车辆,其中的大部分被国内各城市采购消化,占比超过新增公交车辆的半壁江山。
除了新能源公交车的占比增加,公交专用道的迅猛增长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城市公交的调整加速。设置公交专用道有助于提升公交运行效率、增加公交吸引力,是实施“公交优先”的有力举措。BRT客运量年增长34.7%,在城市客运体系中异军突起。
而对于增长最为明显的轨道交通,结构性的变化则不容易被直接看出。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信息,轨道交通中地铁所占比例则有所下降,制式结构趋于优化。其中,地铁2365公里,占75%;市域快轨308公里,占10%;轻轨239公里,占8%;现代有轨电车141公里,占4%;单轨89公里,占3%;磁悬浮交通30公里,占1%。
多制式的轨道交通更加贴合不同城市的发展现状和整体规划。例如,首先发展轻轨、有轨电车的长春、大连两市,既充分利用了城市道路条件和历史资源,又保障了市民对于方便、快捷以及绿色出行的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在第十一届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年会上表示:“从历史上来看,单位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拉动效应为1:2.87,即1亿元的投资会带来2.87亿元的产出。在就业拉动上,1亿元的投资会带来约8000个就业岗位。”这也是各城市热衷于发展轨道交通的原因之一。
除了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强城市辐射力的考虑,轨道交通多成为各城市缓解交通拥堵的关键“武器”。轨道交通具有全天候、节能环保、快捷安全、行车密度大、载客能力强等优势,对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移动互联网元素深入融合
作为城市发展的大动脉,城市交通的发展尤其不能忽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互联网+”、新型城镇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
在《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有一个容易让人忽视的细节:出租车的空驶率近两年一直保持在30%左右。然而,根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年初的一项报告显示,2014年北京市出租汽车空驶时间没有改变,但空驶距离由2013年的3.45公里缩短到3.38公里。也就是说,出租汽车乘车需求不变(空驶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车辆减少了空驶扫马路的比例,提高了空驶待客的效率。同时,空驶1—3公里的比例增加,而空驶4公里以上的比例缩小。
据介绍,这项研究是专门针对打车软件对出租汽车运营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打车软件使出租车运营效率提高,空驶率降低,出租车扫马路拉活的情况减少了。在“互联网+”时代,专车、拼车等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城市交通中的创新服务逐渐增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出行方式,在今后的统计中要多予考虑。
在城市公交领域,定制公交、实时公交候车、公交专线等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式服务不断推出,且逐步向融合公交、出租、地铁的整体出行服务延伸。
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陆续落地实施,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朗。交通作为发展的先行官,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骨骼系统,既有责任与挑战,也是争取历史时机、提升运输服务的机遇。
此外,新型城镇化进入快速增长期也是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伴随着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交通需求的总量也在急剧增长。中心城市传统的地面交通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日渐增长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一方面,各地要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陆续达成一些基础设施的目标值,为“十三五”赢得一个良好开局;另一方面,各地也需要从缓解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两个角度出发,在轨道交通、出租汽车等领域继续提高运行效率,实现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