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圣女果事件、山东疫苗事件曝出,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我国的冷链运输的确问题重重。不管是生鲜冷链还是医药冷链,都对温度、湿度有着严格要求。2016年6月15日,也是亚洲物流双年展的第二天,关于温控物流的讨论在此展开。
一个城市的便利店密集度是与该城市的GDP相关的,因此北上广的便利店已经十分饱和了。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网上在线购买商品。这个趋势在生鲜行业是不可逃避的,而国内生鲜配送水平,却很难提供完美的保鲜质量。
麦德龙供应链管理与物流主管Thomas Lau在演讲中表示,“我们麦德龙商场有40%都是生鲜产品,而我们到现在都没办法提供生鲜产品的配送服务。原因在于这些生鲜产品需要24小时维持在-18度,而中国目前的冷链快递公司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一家是及格的。”
冷链运输途中的温度控制,以及配套的仓储设施,是中国生鲜配送的痛点所在,同时这个问题在医药冷链中也同样严峻。对此,国药集团医药物流有限公司规划与管理部部长朱建云女士表示,国药会持续加强医药冷链过程中的监管,取消中间逐级批发商环节,由医药厂家和医疗机构直接对接。通过减少中转渠道的方式来提高配送质量。
此外,朱建云女士自信地宣布国药集团已经可以解决医药冷链流程中的仓储、温控等问题。对于零担运输的医药,会放在保温箱中封存,并且全程配有温度记录仪。只要中途有超出标准范围的温度波动,便立即对药品质量进行检测。对于整车的医药运输会直接选择冷藏车运输。
假设仓储、温控的问题都解决了,如何进一步优化冷链运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呢?ORTEC亚太地区总裁Luc Kremers先生从软件方面给了我们答案。不少企业选择将运输服务选外包给三方,但即便是外包了还是要考虑运输效果的问题。通过对每天出多少车、跑了多少公里,以及不外包的收支情况进行评估,充分考虑多点提货、配送、空箱返回成本,从大数据中得出最优方案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