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约车的出现丰富了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涉及网约车的公共政策与管理也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大数据、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成为未来交通发展的趋势,互联网、汽车、通信企业纷纷提前布局;智慧城市、智能交通、“互联网+交通”列入国家战略,并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在同济大学与滴滴出行主办的智慧出行高峰论坛上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薛博就“深圳交通大数据的探索与应用”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薛博演讲实录: 曾经有业内同志讲:互联网企业正在打劫传统领域。从今天来看,滴滴出行对传统交通领域,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也是一次成功的打劫, 为什么滴滴能够打劫传统领域? 第一,所谓的成功打劫,都是“高维”打劫“低维”。 “低维”就是我们用过去的方式做今天的事,“高维”就是用明天的方式做明天的事。这些年,个体出行,无论是汽车还是自行车,从滴滴、uber到今天的OFO、摩拜,对传统领域的打劫都是成功的。 这种“高维”对“低维”的打劫,会不会发生在公交领域,我们正在拭目以待。 相对而言,公交领域和过去自行车、小汽车等领域相比,更加复杂。这个复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业务模式更加复杂。公交是集体出行,不再是简单的把两个个体撮合在一起就能完成一次完整出行。 另一方面这个资源掌握在企业者手里,全国而言,资源极其分散。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交行业的变革更加复杂、更加困难。 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是公交大数据在深圳的创新和实践。 首先,这些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行业的应用,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方式,比如uber、滴滴、共享单车。而实时公交、定时公交正在公交行业发展,在外部激烈的竞争中,公交行业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从我掌握的数据来看,国内的很多一线城市,这些年公交的客运量,其实是不升反降态势。尤其是近三年,公交的客运量几乎是在以每年5%的速度在缔结,竞争压力非常大。 第二,过去我们所掌握的一整套交通规划技术,在更加复杂的城市活动中显得力不从心。过去我们所做的更多的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布局方面,还是有效的,但是一旦面对公交线网的优化,面向“运行-管理-服务-应急”,几乎没什么用处。 第三,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出行方式更加复杂,出行方向也更加复杂。 面对更加多元的出行模式,我们过去的规划手段更多的是服务于规划部门,今天我们要面向交通部门和公交企业。我们的手段和数据能支撑吗?一系列传统问题,在传统方式下解决不了,在新的方式下能解决吗? 今天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每天获得的交通数据已经达到了TB级。那么我们用这些数据可以干点什么? 下面我简单汇报一下,这些年我们在深圳构建多层次的公交大数据管理和挖掘工具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这个工作是从三个层次、五个纬度来进行展开的, 最底层的就是公交基础数据的管理,打造“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协同管理系统”。 接着依托这一系统,进行数据的挖掘分析,面向IC卡、手机信令数据等等进行数据挖掘。 之后进行成果的综合运用,面向公交服务指数和线网优化等等。 首先介绍公交基础设施协同管理系统。 过去我们公交行业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实际上是“摸不清家底”。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公交首末站数量有限,少则几十个,多则一、两百个,不过是一个三位数级,但是对于线网规划所展开的公交中途停靠站,任何城市都很难准确全面掌握。为什么呢? 一是主体多元。以深圳为例,市人交委层面有公交局、十个辖区局,全市有三大公交企业,原特区内的公交停靠站有十多家实施BOT的广告承建运营商,所以说我们公交停靠站的数据掌握的主体很分散。 二是信息多变。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由于新建小区、新建道路、道路迁改、地铁施工等等因素,都可能会造成公交停靠站的改变。 那么这个公交协同管理系统,当时我们和交委一起做了一个长达三年的开发,经过70多轮的迭代,打造了唯一的“工作总线”和“数据总线”,形成了这么一个公共交通的协同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的特点有3点:第一,通过“一张图,一套表、一个平台、一个口径”对数据进行统筹管理,有效解决 “数量不清、地点不明、信息不准”等问题;第二,建立了“权责清晰、流程简洁、集约高效”的综合管理平台,有效避免了各部门信息传递的失真、走样等问题;第三,系统随管理工作开展,无需要额外维护,常用常新,并且提供“法定”数据源,有效保证了基础数据源的权威性、时效性。 接下来是公交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综合利用数据融合和挖掘算法,将公交IC卡大数据转化为公交客流指标和出行特征,并提供不同时间粒度、不同空间维度的查询分析功能,为公交线网优化和行业监管考核提供依据。能够主动地查找问题,客观地优化方案,并且客观地对线网优化效率进行评估。 还有公交IC卡大数据挖掘处理技术。 突破公交IC卡数据上、下车站点信息缺失技术难题!北京这一点比较好,因为它在上下车时,信息通过两端刷卡可以获取,在深圳IC卡只刷一次,只有起点却没有终点。 目前我们已经可获取全市公交系统 60% 以上的出行信息;上下车量、换乘量、断面客流、断面满载率、OD客流、出行特征、运行速度等;可进行不同空间层次(站点、线路、线网)和时间粒度分析;可提供丰富的展现形式,准确、直观展示示各项指标。 IC卡数据解决了我们只有公交客流量,没有出行空间分布特征的问题,但是IC卡的数据是已经在车上的数据,不在车上的数据怎么办?我们没有开公交线路,当然没有相关IC卡的数据,但不代表它不存在客流需求。 这个可以通过手机等多元大数据对整个全市的客流,包括潜在客流进行分析,来全面建立全市客流出行的需求模型。 另外就是深圳市公共交通服务指数。 创造性地从“人”的角度出发,让民生诉求直接指导行业发展! 以人为本,以用户体验作为指数构建基础;全方式覆盖,覆盖轨道、常规公交、的士三种方式;全过程覆盖,覆盖公交出行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 关于深圳市公共交通服务指数。是通过指数,反映乘客切身感受,查找行业发展短板与瓶颈;通过排行榜,实现服务横、纵向可比较,鞭策、激励企业持续改善服务;如实反映外部条件制约,促使相关部门(规划、交警等)做好外部保障。 什么样的人指数才能令人信服? 除了综合排名之外,我们还有30多个指标项目,起到行业晴雨表、行业体检单还有行业减压器的作用。 通过指数来反映乘客的切身感受,来查找行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通过排行榜来实现服务横向、纵向的比较。另外如实的反映了外部条件制约,促进相关部门做好外部保障。 那么通过以上这些系统,我们来全面提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三大能力,感知能力、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 应用这套系统,以深圳为案例可以看到,常规公交客运量占比下降4.7%,但其主体地位没有改变,轨道交通骨干作用逐步突显;公交和地铁联乘出行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公共交通网络效率得到提升。全市常规公交线路 949条,公交站点 9528 个,线路在深南大道、梅观路、龙岗大道、罗沙路、107国道等通道集中,公交线网基本覆盖主要通道。 通过公交大数据,我们可以全面感知城市公交的运行脉络。过去是基于经验的公交线网规划方式。因为当时没有数据来源,也没有相关技术,但今天能够为我们线网的优化和运营组织提供依据。另外我们用这套技术在深圳,包括成都和青岛,分别进行了优化,做到了有据可依、有理可循。 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我们很荣幸有机会和公交企业、政府部门紧密合作,通过不断的推导,反复的迭代,已经建立起具备一部分强大功能的工具软件,具备所谓的决策支持、公交服务、基础设施3个维度相关的支撑管理系统,未来伴随着数据的丰富性,技术的成熟性,那么在对个体行业的改造和创新,一定会在公交这个集体出行领域,得到验证和发展。 搜索 复制 |
互联网+还在蔓延大数据“把脉”公交市场
2018-02-22 商用新车网 转载 浏览:1777
【行业动态】
近年来,网约车的出现丰富了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涉及网约车的公共政策与管理也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大数据、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成为未来交通发展的趋势,互联网、汽车、通信企业纷纷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