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传化慈善基金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2——他雇·卡嫂·组织化》新书发布会举办。这是继去年四月发布《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后,大家再次将目光聚焦3000万卡车司机群体。《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2——他雇·卡嫂·组织化》新书发布 传化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涂猛在会上表示,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对中国卡车司机群体的调查将会持续开展三年,每年聚焦不同的侧重点并出版,力争通过三年三本调查报告全面反映中国卡车司机的现实状况。 会上,课题组成员对《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2》的内容做了专题汇报。 课题组负责人,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院长沈原介绍了该书调研背景。沈原表示,《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2》是2018年3月出版的《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的续篇,是对卡车司机调查研究的深化与拓展,通过对他雇司机的调查研究,试图展示较为完整的卡车司机的分类;通过对卡嫂的描述与分析,试图展现男人世界中两种性别之间的关系架构与女性的重要角色;通过对卡车司机组织化的阐述与分类,试图探寻卡车司机“虚拟团结”背后更广泛的意义。 他雇司机的群体特征:年龄集中在31-45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课题组成员周潇通过一连串数据揭示了“他雇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与劳动过程”。她提到,调查中,71.7%的他雇司机年龄集中在31-45岁黄金年龄段。相比自雇司机,他雇卡车司机工作强度更大,收入则相对较低。他雇司机每日平均驾驶时间为8.2个小时,驾驶时间在“9小时及以上”占45.5%(比自雇司机高出9.7个百分点)。他雇司机的平均收入为7.8万元,收入在10万元及以下占到91.4%。 调查认为,与自雇卡车司机一样,他雇卡车司机是一个以男性和农村户口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负担较重的职业群体。 卡嫂:公路货运行业不可或缺的劳动者 北京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课题组成员马丹认为,调查揭示了卡嫂作为男性卡车司机的配偶在公路货运劳动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按照“是否跟车”将卡嫂大致分为“留守卡嫂”与“跟车卡嫂”两个类型。在卡车司机家庭中,卡嫂承担着多重角色。 马丹表示,相比于丈夫开卡车的显性劳动,跟车卡嫂的付出更多的是“隐性劳动”,表现在,“跟车”“陪伴”“打杂”“帮忙”这一类模糊不清、过于简单的劳动指称之下,卡嫂事实上从事着长时间、高强度的综合性劳动。 此外,相比于跟车卡嫂,留守卡嫂与丈夫的分工更多地呈现出“双重家计”的特征,“留守的家计”与“车上的家计”各自独立的程度较高,分别由妻子与丈夫各负其责。(“双重家计”指的是车、家分离的家计分工,其分离程度受到卡嫂是否跟车的影响,也与性别因素有所关联。) 研究表明:卡嫂不只是生产帮工与生活主妇,更是公路货运行业不可或缺的劳动者。作为男人世界中的女人,她们堪称日常生活与劳动中的无名英雄。 卡车司机“组织化”现象正在发生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院长沈原分析了在目前的“卡车界”中,卡车司机的组织化大潮及其前景。 他表示,自2014年以来,卡车司机越来越热衷于创建自己的组织,主要是试图借助组织的架构和力量,应对他们在劳动过程中面临的“四大需求”,即救助、讨债、议价和认同。“四大需求”构成推动卡车司机走向组织化的根本动力。 根据卡车司机建立自己组织的不同基础和不同资源,课题组概括出卡车司机组织的三个类型:基于“原生性社会关系”的“龙群”和“虎群”、基于商业关系和商业手段的“卡友地带”以及基于公益理念的“传化安心驿站”。 沈原还谈到,数十年间,卡车司机群体的组织形态演化历程大致分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他组织”、改革开放前中期的“无组织”和现在的“再组织”三个阶段,在“再组织”阶段,卡车司机通过自主建构组织而表现出强烈要求“承认”的实践取向。 |
最新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发布反映卡车司机现状
2019-03-29 商用新车网 转载 浏览:4143
【行业动态】
3月28日,由传化慈善基金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2——他雇·卡嫂·组织化》新书发布会举办。这是继去年四月发布《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后,大家再次将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