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青岛制造 青特是青岛制造的骄傲,亦是青岛制造通行全球的靓丽名片。从小小的农机修配厂起家,青特如今已是一家集专用车生产、车桥及零部件制造、国际贸易等多元化于一体,控股26个子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 一甲子砥砺岁月,青特通过艰苦奋斗、不懈创新,完成了三次大跨越,成为商用车桥制造翘楚。跨越60年峥嵘,青特又站上了新的起点,全力向新征程进发。 跨越 三步跨入全系领域 “从农机修配发展到汽车铸件和农机生产,再到特种汽车和支承桥制造,直至跨入汽车驱动桥生产领域,这是青特的三步跨越。”青特集团总裁纪建奕用一句话概括了青特60多年的峥嵘历程。 1958年成立的青特,彼时只是一个产值几万元的公社修理厂,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青特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贷款300万元进行技改,从生产农机修配进入到了汽车铸件和农机制造的生产行列,实现了第一次跨越。 几年后,高速公路大发展,青特集团在半挂车等特种车辆突破成功,顺势推出多个系列的特种车产品,并与英国约克公司合资生产挂车支承桥,填补了当时长江以北地区的生产空白。实现了从生产农机产品到特种汽车制造、专用车改装及半挂车支承桥生产的第二次跨越,并实现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进入21世纪,青特看准了国家发展重卡的趋势,建造了铸造驱动式车桥生产线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钢板冲压焊合桥生产线,开始生产“青特”牌驱动桥。在重卡井喷式发展的机遇中,青特拥有了近百种规格的车桥产品,批量为国内各大汽车厂家配套,驱动桥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三名,青特实现了销售收入过10亿的目标,产品也由汽车铸造件到全系列车桥的转变。 出海 世界顶尖车企青睐 2004年前后,戴姆勒在中国寻找新的供应商。初次与戴姆勒接触的青特,在接受了对车间的考察后,被告知与要求相差甚远。但是,对戴姆勒项目志在必得的青特没有放弃。2011年,青特成功入围其供应商体系,两年后获得戴姆勒的长期供货协议。2017年8月,批量供货启动,青特在一年里向戴姆勒供应12000支桥壳。2019年,累计数量将增至近7万支。未来,双方现有合作产品的订单量将稳步提升并逐步扩大合作产品范围至车桥总成。 16年时间,为获得这家世界顶尖商用车企业的认可,青特历经了“千锤百炼”。初次接触受挫后,青特不断升级生产线、优化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解决生产、工艺、技术、质量等问题达1700余项,最终以优异的表现通过了戴姆勒的现场审核及产品测试,量产后更是获得戴姆勒大中华区最佳新供应商的荣誉。 戴姆勒的垂青意味着青特产品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认可,青特国际化进程取得长足进步。近几年与多家国际知名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业务范围涉及德、英、美、意、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 练功 率先实现智能化制造 对于青特今天的成绩,纪建奕认为,超前规划功不可没。“就拿目前正在使用的生产线来说,在多年前采购新的生产设备时,青特就做了前瞻性的规划。无论投入多大,所选的设备一定要提前预留智能化端口,以此为即将到来的机器人生产线做足准备。事实证明,当时的抉择是正确的,从性价比来说,我们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纪建奕说。 作为一家车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和特种汽车生产企业,2014年开始,青特陆续升级建设智慧工厂。记者探访工厂发现,铸造车间地面光洁平整,完全颠覆了以往传统铸造车间脏乱差的形象,原因就在于这个车间的地下有一个用于存放砂芯的大型智能立体仓库,型砂的传送、回收以及砂芯的物流全部在地下空间内完成;车间里,已经不见工人忙碌的身影,原来一条生产线上至少需要23人,现在只需要一头、一尾2个人,生产过程完全自动化;“急、难、险、重”任务全部交给机器人,这在特种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并不多见,而在青特,无论是在铸造、焊接、喷漆这些重要的生产环节,还是在产品入库、出库这些任务繁重的仓储管理环节,映入眼帘的往往都是功能各异的机器人。 当大部分企业尚没有展开智能化集成时,青特却已成为国内同行业中唯一一家做到无人加工、无人仓储的企业,智能化水平在中国车桥领域首屈一指。 未来 战略性转型升级 “这些年来,我们围绕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完成的投资接近20亿元。”纪建奕指出,青特铸造、加工、焊接、装配、检测、涂装等各生产环节通过新装备、新技术实现智能化以后,产品质量、订单交付及时率均提高至近100%,一线操作人员配置比例降低60%,单线生产效率提高400%。“未来,青特集团将以制造业为本,将制造业与置业有机产城融合,实现集团多元化创新模式发展。”纪建奕表示,2025年,将实现年产各类车桥110万支,专用车2.5万辆。将重点建设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军民融合产业、置业商业模式创新融合产业,从而实现传统优势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引领商用车车桥及零部件发展,实现国内国际双翼同飞。 工匠故事 薛元广:让桥壳寿命翻了倍 与企业共成长,恐怕是对薛元广职业生涯最好的诠释。从对机械加工一无所知的农民到成为业界首屈一指的技术大拿,薛元广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只为做好桥壳这一件事,而他成功了。 2014年,青特集团斥资1.5亿元打造了戴姆勒专用生产线。面对德方严苛的工艺要求,青特组织技术人员,探讨解决各种难题,其中桥壳的方圆过渡区设计,成为改进的典范之一,而这一典范则出自薛元广之手。“通过对方圆过渡区弧度的改进,我们延长了车桥的总体使用寿命,同时也得到了戴姆勒公司的认可。这在车桥同行业中是一个创新,青特在国内产品制造上也进行了相关应用,取得客户的广泛肯定。”薛元广说,经过他们团队长达三年多夜以继日的实验攻关,改进冲压磨具,使桥壳使用寿命从35万次增加到70多万次,甚至超过120万次。 事实上,最初与戴姆勒接洽,青特刚刚踏入车桥行业时间并不长,在明知制造水平有差距的情况下,青特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向戴姆勒进发的道路。薛元广坦言,成为全球知名车企的供应商,是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提升自身制造水平的一条“捷径”,“国内零部件企业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很多短板,无法达到国外对零部件的严格标准要求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薛元广的职业生涯,孜孜以求精益求精便是最好的注脚。他告诉记者,技艺无止境,120万次不是顶峰,未来他还要和他的团队一起研制出更棒的车桥! |
青特:最牛商用车桥“青岛制造”获世界顶尖商用车企戴姆勒点赞
2019-08-07 商用新车网 转载 浏览:2688
【行业动态】
解码青岛制造 青特是青岛制造的骄傲,亦是青岛制造通行全球的靓丽名片。从小小的农机修配厂起家,青特如今已是一家集专用车生产、车桥及零部件制造、国际贸易等多元化于一体,控股26个子公司的大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