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企业一把手能不能承担起失败的责任
工人、学者、经营者、创业者,陈杰的角色不断更替。对陈杰来说,学术和产业的多年跨界,让他更深地理解企业自主创新的要义,不仅在于手中的技术,更包含对创新试错的宽容。
神舟汽车是在现实的摔打中存活下来的,第一年入职公司的20多位员工,如今仅剩4人;三款主打产品,无不经历漫长的试验过程:
为防止二次扬尘设计的纯吸式道路快速清扫车,2005年研发、2008年走进市场,用了4年时间;专用于节能、减轻汽车尾气排放的液压混合动力公交车,2006年开发,2010年走进市场,用了5年时间;提供能源管理的汽车油耗仪花了4年,其间,迫于技术空白,神舟汽车甚至自主研发了原属精密制造工业的核心传感仪。而产品从走向市场到成熟完善,以至于追求更好,则是一段更加漫长并看似没有止境的道路。
尝足了失败教训的陈杰明白,学校里的成果和技术,离产品、离市场都有一段距离。他的心态在屡败屡战之间,反而越发地乐观。
他总结出一套创新“成活论”:有了好的概念,并使其成为成熟技术,概率不到20%;从好的技术到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产品,概率不到20%;好产品能在竞争惨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概率不到20%。以此推算,一个从零起家的自主创新企业,其成功的概率只有0.8%。“这简直就成了不可能事件。”陈杰说。哀兵必胜。正是有这套理论保底,陈杰干脆把手脚放得更开。他告诉记者,企业能否成功创新,首先看一把手能不能承担起失败的责任。身为老板的他比员工们更清楚,成功几率微乎其微。何不干脆告诉他们,“你们去创新,成功了是你们的,我给你奖,失败了是我的;破釜沉舟之下才有出路”。
为发动全员创新,他建立了一套叫作“五小活动”的制度,从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到流程上的革新和建议,不仅让技术人员,而且让公司上下每一个员工投身到细微的改良中。
每年一本的“五小活动”总结册上记录着每个项目的细节和数目,2009年41项,2010年97项,2011年175项,上榜者单项最高可获两万元奖金以及其他方面的激励。2011年,胡振球和贾勇两位来自农村的员工,凭借科技活动的贡献,登上上海市“优秀农民工”的榜单,并能落户上海。
放下包袱的举措,为神舟汽车赢得了生存的时间。陈杰说,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之路如同“西天取经”,“一个新的产品从设计到走进市场,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和九九八十一难”,而神舟汽车已经熬过了白手起家过程中最艰难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