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选择合资的目的,就是要消灭中方对手。”这样的悲剧再一次在汽车制动器领域发生。2013年底,威伯科汽车控制系统宣布,收购山东明水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在山东威明汽车产品有限公司30%的股权,威明公司成为威伯科在中国第三个独资子公司。
威伯科与华企山东威明从合资到独资
2014年3月18日,经多方努力,记者联系到山东明水汽车配件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厚福,对于该事件他表示,明水已以2800万元把威明公司股权卖给威伯科。明水现已宣布破产,目前相关破产程序正在进行当中。虽多方尝试仍没有联系到威明公司相关人员,但记者获悉目前威明公司发展情况良好。此前,记者也电邮至威伯科公司相关人士了解情况,威伯科并未对此事及威明公司相关情况给予明确答复。
● 合资独资 威伯科步步为营
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2000万辆,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汽车市场,各方都虎视眈眈,威伯科也将中国市场视为其亚太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全球著名的商用车安全及控制系统供应商,威伯科在中国制造和销售卡车、挂车和客车等商用汽车空气管理系统、制动稳定系统、悬挂控制系统和传动控制系统及其零部件。
为快速进入中国市场,1996年,威伯科选择与我国知名的汽车制动系统生产企业山东明水汽车配件厂合作,双方共同出资1200万美元在济南建立合资公司——山东威明汽车产品有限公司。其中,威伯科拥有合资公司70%股份,山东明水占股30%。合资后,威明公司主要生产常规制动产品,包括脚制动阀、手制动阀、空气处理单元、空气干燥器、四回路保护阀、调压阀、挂车控制阀以及制动气室等。
建立合资公司只是第一步,2004年威伯科在青岛投资1600万美元设立独资的威伯科汽车控制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独资公司主要生产空气处理系统、卡车和客车的制动系统、传动控制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制动器和制动室、挂车控制系统、商用车空气悬挂系统等。
从产品看,独资公司的产品明显高于威明合资公司。2010年,威伯科汽车控制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又在济南设立分公司。此外,还与富华集团合资成立了广东威伯科富华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盘式制动器总成及其零部件。经过这一系列布局,威伯科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2013年威伯科全球销售额为27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比接近10%。
● 产品限售 山东明水走向破产
与威伯科的蒸蒸日上、步步为营相比,其合作伙伴山东明水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
山东明水汽车配件厂作为国内知名的生产汽车控制系统的老牌国有企业,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辆8吨卡车的气压制动系统诞生于明水;上世纪70年代,明水为济南汽车制造厂10吨卡车提供了国内第一套双管路制动系统;上世纪80年代,国内引进斯太尔重卡技术,明水是当时两家制动系统定点生产企业之一;2005年,明水还开发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气压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据刘厚福介绍,山东明水当初选择合资是想学习威伯科先进的技术。然而合资后,明水老厂的9个新产品按约定就不能卖了。由于后续产品研发跟不上、没有创新,加上企业管理混乱、人才流失等问题,山东明水一步步走向现在的破产之路。
反观威明合资公司,凭借威伯科产品的技术优势,迅速打入中国市场,成为国内领先的商用卡车、挂车和客车制造商的主要供应商,公司5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远销世界各地。
2013年11月27日,威伯科官方网站上发布“威伯科收购其济南合资企业全部剩余股份,持续加大对中国市场投资”的消息称,已从山东明水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收购对山东威明汽车产品有限公司30%股权,该股权变化于2013年8月30日完成,并获得当地有关部门批准。
记者在山东产权交易中心网站上看到“山东明水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相关股权拍卖公告”,并从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了解到,明水因长期经营亏损资金链断裂被迫于2012年6月7日向章丘市人民法院申请进行破产清算,2012年6月9日法院裁定受理其破产申请。但破产管理人在梳理明水债权债务的过程中发现明水具有重整价值,因此在2013年5月2日召开的第二次债权人会议上表决通过了由破产清算转为破产重组的决议。
目前,山东明水的破产重组工作正在有效进行。“合资后不仅没有学到外方的先进技术,明水的经营却越来越困难,存在产品质量问题、市场占有率低,外债太多等诸多问题,目前公司还有100多个人维持现状等待破产。”刘厚福表示,记者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那深深的无奈和愤慨。
● 威伯科在华发展:
创全年业绩新纪录 威伯科2013跑赢市场
http://www.360che.com/news/140227/29817.html
威伯科收购济南合资企业全部剩余股份
http://www.360che.com/news/131128/28414.html
加速本土化 威伯科济南基地已正式投产
http://www.360che.com/news/110322/13889.html
注:本文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请尊重版权保留出处,一切法律责任自负。中国汽车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汽车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