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6的风阻系数为0.25,这是整个汽车行业位列第六的成绩,排在它前面的分别为奔驰CLA、新宝马5系、奔驰E、奥迪A4和丰田普锐斯。
高尔夫球上为什么遍布凹洞?这恐怕是绝大多数人未思考过的问题。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凹洞会为飞旋中的球减少阻力,同时提升额外的升力,从而使其飞得更高、更远,也更准。
将于3月17日上市的荣威i6,车身护板便采用了高尔夫球形曲面技术,其目的是减少汽车行进中气流方向变化,使通过底盘的气流更加平滑,降低风阻,同时增强车辆稳定性。
根据上汽乘用车提供的数据,荣威i6的风阻系数为0.25,这是整个汽车行业位列第六的成绩,排在它前面的分别为奔驰CLA的0.22、新宝马5系的0.22、奔驰E的0.23、奥迪A4的0.23和丰田普锐斯的0.24。
风阻系数是汽车行驶过程中所遇到的最主要外力,会影响汽车油耗,系数越大油耗越大,特别是在高速行驶时,超过60%的耗油是用来克服风阻的。此外,它也会影响车内的噪音值、高速操控能力,进而影响驾乘舒适度。
一般而言,对汽油车来说,风阻系数每降低10%,油耗水平将降低3%;而新能源汽车的风阻系数每降低0.02,续航里程就多出10公里。
风阻可以说是整个汽车界一直斗争的目标,业内有一种说法,汽车造型设计演变的历史就是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历史。
1920年代盛行的箱型车风阻系数普遍在0.8左右,1930~1940年代的流线型车约为0.6,1950~1960年代的船型车是0.45,到1980年代,典型楔型车的这一系数能达到0.35。目前,不乏车型的风阻能够达到0.27,但企业不敢宣传,因为是过程数据,不是可销售的最终数据。
从造型优化角度,汽车风阻取决于三个要素:气流帖附、气流切分和整体优化。
所谓“气流帖附”,并不难理解,光滑表面有利于气流在流经物体时紧贴形体表面,想要低风阻,即意味着气流最好紧贴车身表面。
为让气流尽可能贴附车身,上汽造型团队为i6进行了诸多低风阻设计,最明显的一点是,在对风阻系数起决定性作用的车身形态方面,这款车采用了低趴姿态。
局部处,荣威i6的弧形车头设计让气流经过车头时形成一个顺滑的分流;较为倾斜的A柱设计,确保前挡风玻璃后倾,气动性更好;低风阻轮毂,在均衡整车自重和散热的前提下,降低开孔率,提升平整度,降低风阻系数。
低风阻后视镜是i6的一个亮点,风阻系数只有0.009。伸出来的后视镜一直是整车降低风阻系数“老大难”,在开发过程中,上汽采用参数化寻优设计,虚拟数值风洞仿真分析超过150轮,并向保时捷团队寻求帮助,不惜两次开模(费掉一套100多万元的模具),耗费近一年时间,最终得出现在的结果。
第二个要素,气流切割。
在实验环境下,最利于气流贴附的是水滴形,也就是车尾越尖越好,但这会压缩后部空间。后来人们发现,将尾部切掉,而且越利落效果越好。这样,高速气流在尾部分割,导致产生一个低速的涡,能产生高压,推动汽车向前。
荣威i6尾部便采用切风形面设计,后翼子板和尾灯形成一个气流分离面,让气流可以在尾部迅速分离车体。
第三个要素,整体优化。
上汽技术中心设计部总监邵景峰告诉《汽车商业评论》,汽车空气动力学的优化不是去抠某个细节的空气动力学表现,强调的是整体。i6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始于造型设计最初阶段,随后进行过n轮试验、优化调整,设计与工程团队紧密合作,方最终形成。
说到整体优化,便必须提及距离上汽研发中心只有“一脚油”的同济大学风洞实验室。
这是国内唯一的风洞实验室,不包括场地使用费,以及各项数据分析费用,仅“吹”车辆,一天就要花费20万元人民币。荣威i6光试验费用就“烧”了近千万。
工程技术层面的降低风阻,上汽也花费了不少心思。比如,发动机工作时需要通过散热器来维持合适的工作温度,这就要求更多气流进入发动机舱,但过多的气流又会加大整车阻力,对于气流的取舍很难拿捏。
荣威i6采用AGS进气栅格调节系统,通过隔栅开口大小与位置的精确计算,主动控制进入舱内的气流及方向,为舱内带来精确数量的空气。同时根据车身表面的气流走向,不断调整隔栅翅片大小以及角度,力求最高效地将气流导入到发动机舱内,更好地满足散热冷却需求。
上汽表示,同级别车型中,上汽i6是最先采用这项技术的。在高速工况格栅关闭的情况下,荣威i6能极大地降低6%的整车风阻,90公里等速油耗可降低5%。
无疑,i6 0.25的风阻系数是荣威品牌口号“品味科技 知你知行”最好的体现之一。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品牌跨入3.0时代,以RX5为代表的一批SUV已经证明了其足以与合资比肩的能力,那么饱受诟病的自主轿车在近期能否取得突破?《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荣威i6或许能够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