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猜中了开头,却料想不到结局,况且还没到结局!奥迪“再合资”的纠葛和复杂,不亚于任何一部“宫廷大戏”,来自奥迪、一汽、上汽,经销商,甚至企业背后的地方政府,都是戏中主角,环环相绕,丝丝入扣。
就在昨日(2017年2月16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CADA)奥迪经销商联会宣告成立,发表《三亚声明》,并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点共识”,为奥迪“再合资”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条件:实现2020战略,完成年销100万辆目标后,再做“探讨”。
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一直密切关注奥迪“再合资”的进程,并先后发表三个专题,接近30篇原创报道。为了让大家更全面、清晰、有序地了解奥迪“再合资”发展进程,特别整理此前相关报道的核心要点,以飨诸位。
>疑窦丛生 扑朔迷离
2016年11月初,从一条疑点重重、谬误一再,几乎到了并不可信的传言,再到两张没有时间、地点、内容的所谓“签约”照片,奥迪“再合资”事件的由来本身就诡异至极。
当奥迪“再合资”的传闻渐已成势,中国经济网记者于2016年11月9日发表《三大案例警示“再合资” 奥迪会不会“冒傻气”》。以中国汽车合资合作史上三个最具典型性意义的案例,判断来中国市场30年的奥迪不会轻易“冒傻气”,也算是为奥迪及其潜在伙伴提个醒儿。
随后,中国经济网记者根据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做出判断,奥迪根本没有资格与中国企业谈合资,并认为此事不过是一个“善意的玩笑”(《漏洞百出 奥迪"再合资"不过是个善意玩笑?》)。此后,各种跟进的报道大都谈及奥迪如何“绕过”产业政策……
>签署合资备忘录
就在人们进一步质疑奥迪“再合资”的真实性时,两张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具体内容的“三无”照片流出,瞬间引爆媒体,出现各种猜测。中国经济网记者迅速跟进,在作出报道的同时,发出质疑并预见最终的结果,晓之以利害(《上汽大众与奥迪签署合作协议 两大悬疑待解》、《奥迪的1+1算术题,却让宝马奔驰轻易胜出?》)。著名门户网站也向中国经济网记者约稿,进一步扩大了本网的影响力。
2016年11月11日,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与大众汽车集团在狼堡签署谅解备忘录,引进奥迪品牌产品进行制造和销售。虽然一时澄清了“三无”照片,但也让事态发展再度升温。
>广州车展海兹曼问答
“三无”照片的流出,也让“画中人”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而身为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的海兹曼,必定要被推上风口浪尖。当一大波记者带着一大串疑问,来到广州车展前的大众高管访谈间,连珠炮似的问题喷涌而出。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接受专访
面对中国记者的提问,海兹曼教授连连语出惊人。如“已向一汽‘吹风’”;“都是机遇,没有风险”;“对一汽、一汽-大众没有丝毫损害”;以及“奥迪经销商可能有些‘误解’”等等……为此,中国经济网记者在车展媒体日一大早发出《海兹曼:奥迪与上汽谈判前已向一汽"吹风"》。
>佛山斡旋 不欢而散
2016年11月22日,奥迪公司与中国奥迪经销商代表在广州佛山展开对话(谈判),双方针对奥迪“再合资”事宜、经销商盈利等问题展开讨论,但最终不欢而散,事态已经发展到“一方限定时间,另一方则离席而去”……中国经济网记者以《奥迪和经销商,为品牌合则两利,合则共赢》为题,力劝双方和为贵、合双赢。
2016年11月23日,中国经济网记者以《消除误解,避免误判 奥迪和经销商应更理智》,再次吁请双方理性、克制,尽可能真正读懂对方,以避免做出伤人伤己的误判……
>陈虹表态 “不会变化”
2016年12月1日,在上汽集团2016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回答股东提问时明确表示:“关于上汽和奥迪合作,炒作得厉害。但没什么大不了,不会有什么变化,合作具体细节和内容还在蹉商中,合适时会对外公布。”
事实上,即便大众透露出如此明确的消息,我们也曾经天真地以为我们的大型国有汽车集团,怎么会为某一个外资品牌迷离了双眼。因此就有了《肩负两大国家战略,陈虹哪还有心思“再合资”》一文,认为自主品牌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大国家战略当前,作为上汽掌门人的陈虹,应该不会为某一个品牌(哪怕是奥迪)而分神儿。
>《一汽、奥迪十年商业计划》签署
2017年1月16日,一汽集团与奥迪公司在长春正式签署《一汽、奥迪十年商业计划》,双方将在21项核心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此次签约,中德双方对于一汽、奥迪未来十年的战略发展计划已经达成高度共识,进一步巩固中国一汽与德国大众以及奥迪公司之间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并率先做出报道,取得行业领先。
而就在《一汽、奥迪十年商业计划》签署前两天,网上流传的“一封由奥迪中国总经理魏永新签署的内部绝密文件”透露,“正式同意暂停与上汽集团关于销售和网络谈判”,并将“确保现有一汽大众奥迪经销商网络现有和未来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提高奥迪销售事业部区域销售网络经营管理能力”。中国经济网在《涛涛不绝:经销商改写历史,厂商成“夫妻”》提出,奥迪方面的“悬崖勒马”,无疑将可能因此事件造成的伤害降到了最小,不论是对经销商,还是对奥迪品牌,以及中外方合作伙伴。
>海兹曼发声 “再合资”今年没戏
就在《一汽、奥迪十年商业计划》正式签署的第二天(2017年1月17日),大众中国召开新闻发布会,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教授在回答中国经济网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奥迪和上汽的合作事宜,今年不会有任何行动,我可以明确地表示,无论在哪一方面。”
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在发布会期间,第一时间发出报道《奥迪与上汽今年“没戏” 推进“十年商业计划”最重要》,随着海兹曼的表态,算是为奥迪“再合资”在今年画上一个休止符。
不仅如此,1月17日当天早晨,中国经济网记者发表了《迷途知返?奥迪后院救火,一汽从容应对》一文,对整个事件的各方表现进行了梳理,强调指出:一汽、奥迪各有所长,有的内敛一些、有的外露一些,总之是双方共同抱大了合资企业的奥迪事业,过去如此,未来更是如此。
>联会成立 发表《三亚声明》
就在昨日(2017年2月16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CADA)奥迪经销商联会宣告成立,发表《三亚声明》,并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点共识”,为奥迪“再合资”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条件:实现2020战略,完成年销100万辆目标后,再做“探讨”。
“五点共识”中还谈及了经销商盈利、渠道建设以及授权时长等话题,全面表达了奥迪经销商“长期、和谐和共赢”的战略发展理念。从多个角度表达了对“再合资”项目“延期”的观点,无论是技巧性的、还是战略性的。
另外,在奥迪“再合资”事件发展进程中,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还通过采访、梳理文献,结合相关案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和论证。并陆续发表《徐秉金:奥迪让中方恶性竞争,坐收渔翁之利》、《风口浪尖 甚嚣尘上 让人们重新认知与审视奥迪》、《中经网车评:奥迪学会尊重、自重,才有未来》等文章。并从《奥迪在华20年》一书中找出奥迪进入中国市场始末,帮助读者了解相关史实和真相,有助于对“奥迪与上汽‘再合资’”事件的深入了解。先后发表的《新闻溯源之一:奥迪当年是怎么来到中国的》、《新闻溯源之二:60%对40%股比因何而来》和《新闻溯源之三:奥迪10%股份与“话语权”》叙述了奥迪如何进入中国市场和一汽-大众60%对40%(其中奥迪占10%)股比结构的史实等信息...
或许三个专题,接近30篇原创报道,还不足以详解奥迪“再合资”,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仍会密切关注、持续跟进,力争以产业利益、行业发展的大视野,去报道、分析和评论。生命不息,报道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