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汽车的战略地位逐渐提高,整车上下游产业链也在不断进行重构。而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直接决定了一款车型将会拥有怎样的市场竞争力。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如何控制电池组的成本也将决定一款电动汽车的利润空间。因此,各大车企巨头逐渐意识到,在电池产业方面开始布局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已经成为了重中之重。
这篇文章,我们聊聊那些在国内布局了电池工厂的车企,当然,既有国内的自主品牌,也有「外来的和尚」。
自主品牌:2015 年,北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落户江苏常州,项目总投资大约 30 亿元,规划动力电池产能达到 5GWh。北汽新能源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来加强动力电池的基础研究以及关键技术开发,另外,他们还想要掌控有关于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核心资源。
去年 4 月,吉利动力电池总成项目落户浙江金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规划投资 20.5 亿元,占地 200 亩,设计新能源动力电池年产能为 150 万 kWh。未来,吉利动力电池总成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满足 8 万台纯电动轿车使用。今年 8 月份,这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将会开始试生产。
不得不提的还有上汽。今年 5 月份,上汽与宁德时代合作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其中一家叫作「时代上汽」,注册资本 20 亿元,上汽占股 49%,宁德时代占股 51%,负责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另一家叫作「上汽时代」,注册资本 3 亿元,上汽占股 51%,宁德时代占股 49%,主要负责动力电池模块以及系统的开发、生产、销售工作。合作项目规划建设动力电池总产能为 360 亿瓦时。其中,一期总投资约 100 亿元,计划在 2018 年底开始投产,形成 180 亿瓦时的产能。
国外车企:
2013 年时,丰田曾联合科力远合资成立汽车动力电池公司「科力美」,合资公司主要负责制造并组装搭载于汽车上的镍氢电池模块,初期可年产 6 万套电池。丰田希望借此提高电池产能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整车生产成本。而在去年 11 月时,科力美正式开始投产同时落户江苏常熟。过去,混动版卡罗拉以及雷凌配备的是在日本生产的镍氢电池组。而这些电池组是由科力远生产的电池原料出口到日本,在日本生产电池单元,最后再返回中国组装而成的。如今,这两款车型使用的全部是在中国生产的镍氢电池组,整车成本进一步下降。
去年 8 月,上汽通用宣布将会投资 17.2 亿元在上海金桥建设一座锂电池组装厂,同时实现旗下新能源车型电池国产化。根据通用的规划,这座锂电池厂建成之后,还将为通用在全球市场上的电动车供应电池组。根据他们的计划,未来 5 年上汽通用还将投资 256 亿元用来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以及全套动力总成。
就在前不久,戴姆勒的电动车项目选择落户北京奔驰,除了引进一款纯电动车之外,戴姆勒还宣布将会在国内建立一座动力电池工厂。同时,他们还准备在中国开展电池本土生产和研发,并采用国产电芯。今后,奔驰电动车的投产将会直接带动一批国产电芯上下游企业。
从以上几家主机厂的动力电池项目落地节奏来看,选择在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生产更多是为了降低整车生产成本。毕竟对于电动车而言,动力电池的成本空间最大。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成熟,各大车企在成本方面的竞争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大家更愿意思考的是如何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同时尽快提供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这种情况下,主机厂们通常都会选择以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切入点。
另外,通过以上几家车企在动力电池项目上落户方式来看,主要分为两种:车企自建电池厂或者与电池企业合资。如果车企选择自行落户建厂,毫无疑问更有利于自身产品线整合,不过缺乏了传统电池巨头的帮助,势必会在技术门槛方面遇到一些挑战。而一旦决定与电池企业合资落户,则可以降低部分技术难度和项目风险,但双方的合作是否具备排它性条款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毕竟主机厂也不希望自己的一些核心技术用在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上。
自从特斯拉宣布将会打造 Gigafactory 以来,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慢慢也发现,从长远角度出发,自建/合资成立电池落地项目或许要比与供应商合作更有利于控制成本。尽管主机厂们对于电池产业的理解还有提升空间,但有一点已经不可否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正在面临一个重塑时间点,重新洗牌之后的结果将会直接决定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