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冲击、经济下滑、成本上升、重大事故,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中国客运业连续多年萎靡不前。进入2013年,这种萎靡的态势开始加剧恶化,公路客运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下降,很多客运线路经营日趋艰难。面对这种局面,作为客运业上游的客车制造商开始从产品角度思考破解难题的办法。
不久前,厦门金旅发布了其最新开发的10米凯歌系列一层半客车,通过结构设计的巧思妙想,用10.5米的车身达到了12米级普通座位车的载客量,并且整车的高度、通过性、乘客上下车的便利性等方面都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相比同类型的产品,在行李厢容积更大、乘客区空间更优的情况下,整车高度降低了近20厘米,只有3.6米的高度,提高了车辆盈利能力同时还保证了车辆的机动性。对于这样一款突破性产品,我们不禁好奇技术上是如何实现的?记者日前专访了它的设计团队,力图从产品的背面去了解金旅客车解题的思路。
精其道
采访金旅设计师的团队并不容易。这个不容易不是他们人有多么难接触,而是他们的时间。不同于一般设计人员大多在办公室,很多的时候金旅的设计人员是在用户身边,能找到他们都在办公室的时间很不容易。
“技术中心的工程师经常会走到客运站同驾驶员和车主交流他们用车的感受。很多驾驶员都驾驶过很多种车型,他会告诉我们哪种车有什么优势,哪些地方改改更好,说的都非常实际和贴切。只有倾听好客户的声音,我们设计产品才能有的放矢。”金旅技术中心开发部部长刘开春对记者说。
在他看来,中国客车业在经过最近20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不仅在产品的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产品的设计方面也早已不同以往,特别是在对市场需求的理解上,产品的设计已经从紧跟市场逐步到领先市场。“过去我们经常是让用户提出一些需求和改进意见,我们来实现它。但现在我们会根据市场的潜在需求来设计一些对应的产品,走在客户的前面。当我们把车摆在客户面前时,客户马上眼前一亮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产品”。
XML6102J凯歌系列10米一层半客车的设计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它之前国内国外从来都没有这样的车型。我们在走访市场时发现,根据营运客车等级划分标准,车辆的载客人数是被限定的。在人数限定的情况下,如果把车辆设计的过长,实际上是浪费。而且现在很多老城的交通情况越来越差,大型车进入城区后转弯调头都很困难,不仅驾驶员驾驶困难,还特别容易出安全事故。所以就开始有了10米一层半的想法,今年年中产品正式亮相。巧的是我们国内另外一家行业排头企业也几乎同期发布了类似的车型,这更说明了我们早期的判断,看来大家挖掘客户需求所做的努力是一样的。我们这次开发的10米级车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常规12米级车的载客能力,对于终端用户来说性价比非常高。”技术中心负责整车布置的刘鲲鹏工程师现在说起来依然能看出当时设计过程中的兴奋。
“客运市场使用这款车在成本核算时很有优势,10米级的车就能达到12米车的载客量,而且自重更轻。简单算来,车长每减少1米车重会减少1吨,忽略一层半结构带来重量的增加,同比我们自己的车型比较也至少减少1吨以上。加之我们现在采用全承载装配工艺,产品本身重量轻且强度会更高,横向比较减重的数字更可观。”负责车身造型设计的郑烈军工程师说道。
节省成本的同时,设计师们还着重考虑了公路运营的特性,“这款车的行李舱空间达到了8.5立方米,比同长度的常规车型要多出2立方米的容积。以现在小件快运的价格计算,1立方容积的货舱每公里收益约1元,更大的行李舱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在高铁的冲击下,很多的旅客都转向了更加快速的高铁。但乘坐高铁也有弊端,就是行李不能太多,调研时我们发现,对于很多往返于商品批发地的乘客来说,大巴车还是他们的首选,我们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用户的实际运营。”
诚其妙
理解了用户的需求与潜在需求,在车身高度控制、车内空间利用与新技术应用几大方面,金旅的设计师们便在这款一层半客车上开始了奇妙的创新之旅。
“城市的立交、涵洞、下穿隧道对车辆的高度都要求有所控制,随着路面的老化和重新铺设,这种限高会越来越低,现在很多的地方限高都降到了3.8米以下。新车型从空调和车顶结构入手,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新的设计采用下沉式空调设计,分布在车顶的两侧。这样一来车顶减少了至少20厘米的高度,不但满足制冷要求还起到降低重心,提高稳定性的作用。刘开春说到,“这样的设计实际上还挑战了我们的制造工艺,车顶的不规则结构对焊接平整度要求更高,没有点功底还真不敢这样干。”
而对于拥有较短车身但却是一层半结构,容易给乘客造成不安全的感觉消除上,设计师们还从外观元素上进行了中和。跳出了传统客车造型思路定势,更多参考和借鉴乘用车型的造型成功理念。“有些轿车外型一看就给人一种安全的感觉,它们通过外型上的一些造型元素配合车身整体,营造出一种安全的氛围。我们的10米一层半客车在外型的设计时便融入了这种思路,通过车灯、车身线条、棱角的过渡,整体并不那么个性张扬,但却有一种朴实的美,整体感觉车很稳,给人一种安全的感觉,符合大巴车公共交通工具的特性。”主管造型的郑烈军对最后交出的作品很满意。
不仅是在外形视觉上营造安全感,由于拥有较大的载客能力,金旅的设计师们还从底盘的配置和新技术上给这款车给予了更多的保障。“悬挂采用气囊独立悬挂,考虑到层半的结构,我们加大了左右气囊的间距,这样经过沟坎时车身拥有更好的稳定性。”刘开春对记者进一步介绍。“这辆车上还使用了我们自己研发的一些主动安全技术,如高速稳舵系统和转向补光技术。实现了高速重舵,低速轻舵,车辆转向时能自动开启转向侧的补光灯,提供更好的驾驶视野”。
据了解,这两项技术都是金旅最新的技术开发成果。高速稳舵系统像轿车的随速助力一样,解决了车辆在不同速度下对转向力矩的不同要求,其难度在于商用车的转向系统采用循环球式转向机,承载负荷很大,轿车上通用的电动助力和电子泵助力在商用车上几乎起不到作用,金旅采用在原助力系统上附加由ECU控制的电磁螺线管,根据实际的路况标定转矩,更加智能和安全。
此外,在这款车的研发过程中,金旅还同步开发了I-TOPO智能节油系统,能够根据地形的特点,自适应地改变发动机功率输出。“I-TOPO系统综合GPS信号和地图、同时根据车辆的动力负荷、加速度、油门踏板位置等,可使客车自动预判路况。有点像人走路时即使不用眼睛看也能感觉出是否在上坡一样,通过车辆自带的算法来判断行驶在什么样的道路上,动态的感知车辆的路况,再根据路况给出相应的智能控制。”主管新技术应用的工程师陆军说道,“现在这套系统我们还在不断的优化中,基于车本身的感知最可靠,这是未来的趋势。”
重细节
知微见著,一辆设计理念再先进的车,如果细节处理不好,最终反馈一定也不会太好。在10米一层半的开发设计中,金旅客车重视细节的老传统也充分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车内空间的布置上,金旅的设计师更是花了很多心思,并且创造性的解决了一层半客车设计上的一些难点。“一层半结构的客车设计上,前门的楼梯是个难点。既要节约空间又要有足够的空间供乘客上下。在我们这辆车上,我们改变了常规的设计,将通常向后开的前门改为向前开,前门的门泵和转轴前移。这样门泵和转轴对于前门楼梯的空间将不产生影响,乘客的楼梯踏步更加的宽大。而且,还在前门副驾驶的位置上还腾出了导游椅的位置,为车内空间又增加了一个座位。”刘鲲鹏说道。
我们看到,这款车的驾驶区空调采用的是独立的系统与控制,驾驶员可以独立的控制驾驶区域的温度。现在很多同类车型只是将乘客区的风道引入驾驶区或者用前风挡的除雾冷风来制冷,效果都不理想。这样的设计虽然成本上高了一点,但真正做到了对驾驶员的关爱。驾驶员的工作环境改善了,车辆的安全就能得到保证,看起来是个空调的小事,但事关运营安全,就是大事。
不仅在空调这样的大件上,如储物盒、副驾驶同外界的沟通方便这些都在设计中有所体现。“我们发现很多客运公司司机和车都是相对固定的,他们有很多的私人物品并不需要随身带着,需要存放在车里。但过去的一层半车型司机储物空间较少,在10米一层半客车的设计时,我们特别设计了多个供司乘人员使用的储物空间。并且根据不同的功能,设计成开放式的用于临时存放票据等,带门的和带锁的,方便物品的归类和存放。并且乘客门上也设计了一个推拉窗,便于副驾驶同车外进行沟通。”郑烈军介绍道。
洞悉客户的实际需求,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关心客户的细节需求。XML6102J凯歌系列10米一层半客车的设计过程似乎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客车产品上的翻版。面对市场的竞争,谁的产品离用户需求更近一些,谁能更深刻的理解市场,谁的产品就将取得最后的成功,XML6102J的设计就是这样的一个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