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重型卡车市场走势研析
2012年整体重型卡车销量636001辆,累计同比增长率为-27.8%、2013年1-6月整体重型卡车销量402679辆,累计同比增长率为8.36%,今年上半年重卡市场止跌且快速回升,总体超出市场预期。2013年1-6月整车重型卡车销量127224辆,累计同比增长率为1.8%,与2012年全年整车狂跌-25%相比,今年上半年尚处于微增长的态势。
中国汽车网配图
2013年1-6月重卡底盘销量150178辆,累计同比增长率为18.15%,与去年全年底盘类重卡严重下挫-31.2%相比,可谓高速增长之态势。 2013年1-6月重型牵引车销量122230辆,累计同比增长率为13.4%,与去年全年牵引车类重卡严重下挫-26%相比,也可谓高速增长之态势。
今年1-7月,主流重型卡车市场共计约销售45.5万辆,比去年同期累计增长10%左右。从销量结构上看,牵引车约增长19.5%左右、自卸车约增长11%上下、载货车约增长12%左右、专用车约增长1.5%上下,这说明拉动重型卡车回升的还是物流运输而非基础建设工程,光打“鸡血”的投资而拉动不起社会消费也是白搭。
从以上重型卡车市场销量数据看,今年上半年重卡市场增幅略高于整体载货车2个以上百分点,纯属恢复性增长。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是2010年中国重卡行业呈现井喷增长态势,产量达到史无前例的105.63万辆,同比增长65.5%;销量达101.48万辆,同比增长59.5%。而2011年整体重卡市场销量跌至880641辆,累计同比下滑至-13.5%。2012年整体重型卡车销量636001辆,累计同比增长率为-27.8%。2011年和2012年重型卡车市场呈现出严重下挫的趋势似乎已经难以“咸鱼翻身”,但今年以来重卡逆市上扬,上半年销售402679辆,累计同比增长率为8.36%,属重型卡车市场三年一个周期性的恢复性增长。
其二是刚性需求的增加因素,如周期性的换车及各省市淘汰黄标车力度的加强。不过中国重卡整体的结构性成长机会已经较少,根据货运需求与公路货运结构的横纵向对比,重卡仍面临结构性风险。
其三是工信部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四排放标准的通知》,按照《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方法》(GB17691-2005),决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新申报重型柴油车产品均应符合国四排放标准,并停止受理国三重型柴油车新产品(以企业申报时间为准)。由于提前开票和提前消费,国四预期所驱动的“虚增长”,不但影响了上半年重卡市场的走势,进一步扩大了上半年销量的增幅,同时也影响了下半年尤其是三季度重卡市场的发展,给明年重卡行业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和利空因素。其四是今年以来各重卡车企和经销商加大了对滞销车型的降价力度,去国三库存成为主要的工作要务。
二、宏观政经对重卡市场影响力研判
重型卡车市场历来素有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政经的“风向标”之称。重卡不仅是劳动工具也是生产资料。因此,对于重卡这种极其依赖投资的生产资料而言,关注研析研判未来宏观经济对重型卡车市场及产品发展趋势是极其重要的。
1、经济、气温“冰火两重天”
今年入夏以来,伴随全国性大范围、长时间的高温天气,电网负荷持续攀升。据中国国家电力调控中心数据显示,全国日发电量屡刷新历史纪录。华北、华东、华中3个区域电网及冀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7个省级电网用电负荷均创历史新高。虽居民降温用电量剧增,但未见往年入夏后争相报导各地“电荒”的消息,更没有出现令制造业头疼的“拉闸限电”禁令。
一般而言,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以上,高耗能产业又占工业用电的60%左右,是拉动用电量增速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此次7、8二月高温未见电荒,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工业生产用电量下降所致。众所周知,我国主要以燃煤的火力发电形式为主,现煤炭产能过剩,另加上巨量地进口优质煤炭,进而又加重了煤炭市场的生存危机。
今年上半年有30多家煤炭企业集团出现亏损,达到近50亿元,亏损面达到30%以上。国产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又“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专业运输煤炭的运输公司近年来不断地倒闭关门歇业,故导致许多运煤的专业运输户低价抛售车辆而恤本无回。在山西等煤炭大省有关此报导,每日屡见不鲜,这对本已市场低迷的重型卡车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另据报道,进入6月份后,钢铁行业首现年内全行业亏损,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达7亿元,亏损面达到41%。消费重型卡车最重要的二大用户——煤焦钢产业链全线亮起红灯,这对重卡的新车销售更是给力不足,负能量多余。
2、“城镇化”对重卡是“画饼充饥”
去年底,几乎在所有的重卡车企今年市场规划中,都将中国社会“城市化”做为下一个经济刺激发展目标而寄予厚望,企图在这一轮全国性的盖房子的房地产业中能分到一杯羹。竟有些重卡车企将其“城镇化”中,每一区域市场需要多少千吨钢筋水泥要拉、多少万方的房子要拆、多少亿方的耕地要盖楼房等等,全部纳入市场营销规划中而精耕细作。
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之下,借助推进城镇化之名,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城市越来越多。日前,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表示:据调研,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附近都要搞一个新区,其规划占地和人口甚至于远远超过老城区。
现在不止鄂尔多斯,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鬼城”的现象,一些城市的房地产项目空置率达40%-60%,有些中西部城市的项目空置率更高达70%-80%。“城镇化不是第二个‘4万亿’,地方政府要改变政策判断和路径依赖。”
“随着城镇化话题的升温,相当一部分人期待城镇化规划出台并由此形成政府加大投资的路径依赖。然而,城镇化的核心是改革,并不是‘投资拉动经济’模式的延续。因此,所有人必须转变观念,否则期待就会落空。没有产业支撑,没有人流物流集聚,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在乔氏看来,很多地区的“城市供给”已经过剩,“有城无业,有城无市,有城无人”的“三无”现象严重,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鬼城”的现象,这造成土地等资源的极大浪费。笔者认为:我国的城镇化,对大量出现的国有土地和土地所有权增值没有做好法律法规的准备,各地方政府因“三公消费”年年超支而闹“钱荒”,故疯狂竭力出卖土地,搞泡沫房地产经济。
尽管各地方政府大量卖地,但财政收入紧张未缓解。据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近日公布土地管理形势分析显示,上半年房地产用地供应8.24万公顷,同比增加38.2%,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17.3%,创历史新高,今年土地出让收入有望继2011年后再度突破3万亿大关。
在土地财政的主导下,未去发展实体经济,导致区域经济失,区域的经济状态不容乐观。因此,各重卡车企指望自身都难保的所谓“城镇化”——倒卖土地盖楼房来刺激市场的增量,无疑是极不靠谱的“画饼充饥”和“水中捞月”。
3、“钱荒”使重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国家审计署在6月10日发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有16个地区债务率超过100%,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20%。截至2012年底,4个省本级、17个省会城市本级地区有55%的债务承诺以土地收入偿还。
据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估计,2011年夏天审计过后,中国省、市地方政府的债务从10万零7000亿元猛增到17万5000亿元人民币。另据国际货币基金估计,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净增长接近GDP的45%,令人担心。渣打银行的报告估算,截止到2012年底,中共政府的债务已占国内GDP的78%。一般认为,政府债务如果占GDP的60%,就到了警戒线,超过这个比例将可能爆发金融危机。
此外,不少中共地方政府债务到期后只能发新债偿旧债。中国式的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结构是人民的“公仆”们消费所组成,一些还得支付给贫腐官员用于吃喝玩乐嫖赌的“三公消费”。今年4月19日,某主流官媒刊登了一篇调查性报道,题目为《“三公开支9000亿”系捕风捉影》,但实际实质上,地球人皆知我国的“三公消费”早已超万亿,几乎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在递增而无减。
由于各地方政府都处于闹“钱荒”的旋涡之中而进退维谷、不能自拔,既使开工的许多工程也必将面临“烂尾楼”的命运,天价的投资也终将打水漂。在如此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各地方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扩大经济活动,大量举债兴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造豪华政府办公楼等场所,这些基础设施项目有时或完全脱离经济现实,并没有给实体经济制造业带来真正的盈利。
整个银行系统“钱荒”,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冲击。金融系统面临的风险也不断上升,因为现在地方政府借新还旧、拆东墙补西墙,它的成本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烂账越来越多,现在有一些银行已经不给地方政府贷款了。与此同时,银行系统“钱荒”对重卡市场后续的恶果影响开始逐步显现,多地出现购车信贷危机,其中还包括一些汽车金融公司无钱向准重卡用户进行信贷支持业务的开展。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由此可见,“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一个虚无飘渺的胡乱投资而无实质性消费和出口的经济大环境中,作为一个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的载体——未来重型卡车到底有多大的市场需求量?重卡涅槃之路又驰向何方?值得认真研究!
近年来宏观环境恶化、实体经济的疲弱和制造业的不景气、运力过剩、物流运输效益持续下降、公路货运量、公路货运周转量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放缓,以及公路乱收费乱罚款,从而导致重型卡车市场新增需求的萎缩,最终导致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后重卡总体市场新增需求必须必然有所下降,俨然是在预期之中。
● 相关阅读:
杨再舜:微型卡车产品市场发展趋势浅析
http://www.360che.com/news/130802/26967.html
杨再舜:上半年轻卡市场/产品运行动态
http://www.360che.com/news/130719/26796.html
注:本文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请尊重版权保留出处,一切法律责任自负。中国汽车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汽车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