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广及展示新产品,商用车企业纷纷选择巡展、参加行业展会等形式,然而经过十几年的演变,专业的车展渐渐失去其原有的定位及本色。“专业观众缺失、过度商业化”已经成为行业展会的通病。更有甚者,为了吸引卡客车企业参展,部分展会主办方甚至采用高层“加压”、客户“绑架”的形式招商,让不少企业左右为难。
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一年,卡客车相关展会多达六七十场,几乎每个月都有一到两个展会,部分月份甚至高达五六个。不少卡客车企业负责人对此深表无奈,招展通知、邀请函层出不穷,招商电话更是络绎不绝,不少有能量的主办方甚至联合权威部门和客户代表,采取发红头文件的形式搞联合参展。
重重压力下,原本不愿意参展的企业迫于各方面压力只能就范。“花钱买太平,得罪不起”似乎成为车企的无奈诉说。缘何如此无奈呢?盘点各个展会的主办方及协办单位的名讳,即可知晓缘由。
面对重重压力,车企有哪些应对之策呢?不少车企采用“躲避、拖延、精挑、细选”的原则进行应对,面对大部分招商函及电话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对一些实在拖不了的则精挑细选,慎重参展。
无奈的背后必有值得反思之处。就当前客车行业展会来说,目前最受欢迎的当属交通运输部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国际客车及零部件展览会,为期三天的展会基本国内主流企业会悉数到场。即便如此规模的展会,也难免有些许遗憾,开展第一天热热闹闹,第二天就冷冷清清,第三天几乎是门可罗雀。更不用说其他边缘化的展会了。
前不久结束的深圳交博展,宇通、海格、大金龙、福田等十几家车企携精品车型亮相,原本希望借助各种论坛及行业研讨会为客户代表“大秀一把”。但开展仅半天,展场内就静悄悄一片。一位车企负责人无奈在微信上感慨:“闪亮登场,无人捧场!”
缘何声势浩大的展会沦为今天的惨状?笔者以为,信息社会下,了解企业及产品的渠道多样化,让其没必要劳师动众到展会现场。即便是参加论坛和研讨会的用户代表,也大多不会深入展会现场,除了主办方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外,企业巡展及业务代表的上门推介早,让他们对各家产品如数家珍也是原因之一。
客户理性观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为此展会主办方本应作出适应性调整,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当前,展位招商价格依然在600—1000元/平方米,展台搭建费也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加上活动赞助费、人员差旅费等各项开支,一个展会下来,至少也要数十万元的支出,高者可达上百万元。
笔者以为,与其用高层“加压”、客户“绑架”等极端做法迫使车企参展,倒不如精心思考如何不让车展“变味”。行业主管部门也应该规范车展,设立门槛,为企业发展构建健康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