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重卡行业有哪些新的变化?笔者总结,2014的重卡行业有三个新常态:发动机自制、去斯太尔化、高速标载物流(HI WAY)。“去斯太尔化”几乎涉及到重卡行业的每个企业,因此本篇分不同企业来讲。
● 斯太尔驾驶室近绝迹 发动机配套率下降
“斯太尔”对重卡行业的影响力不断减弱,2014年,则是标志性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去斯太尔化,将成为重卡行业的新常态。
斯太尔,一度曾经成为中国重卡行业的代名词。就在四、五年前,哪个重卡企业敢说跟斯太尔体系没有什么瓜葛?大多数重卡企业,都跟斯太尔沾亲带故。2014年,重卡行业都在“去斯太尔化”:斯太尔体系嫡系部队的新平台大有取代斯太尔平台之势,众多近亲也有了“新欢”,则远亲也越来越疏远。斯太尔技术对于中国重卡行业的影响力正在快速减弱。
要了解斯太尔的影响力怎样减弱,应当先了解一下斯太尔对中国重卡行业的影响如何强大。
● 中国的重卡行业 从引起斯太尔“起步”
中国造重卡,虽然从20世纪60、70年代就有,不过,真正有规模的,还是从引进“斯太尔”开始。斯太尔技术引进项目,是国务院批准立项的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当时之所以选中斯太尔,是因为虽然奥地利斯太尔在国外几家重卡企业中不是规模最大的,技术也不是最先进的,但斯太尔车型比较适合中国路况和国情,并且也符合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的机械制造水平。
事实证明,这是个正确的决定。这个技术相对于同时期引进的其他技术,比如兵器工业集团引进奔驰卡车技术等,都更加适合中国,特别是在那个超载的年代,斯太尔的平台完全能够胜任。
重汽斯太尔91
1983年,中国重汽联营公司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全套引进斯太尔91系列重型汽车整车制造技术,总投资11.58亿元。斯太尔项目不仅引进整车技术,还包括关键总成技术:发动机、变速箱和车桥等。当时的中国重汽联营公司非常庞大,包括三个整车企业和数个零部件企业,引进斯太尔车型后,整车在重汽(济南)、陕汽(西安)和红岩(重庆)三地生产,发动机则在潍柴(潍坊)和杭发(杭州)生产,变速箱在法士特(西安)生产,车桥也在西安的汉德生产。
当然中间还有别的零部件企业,但是上述这几个是不断发展壮大,都是中国重卡行业举足轻重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