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中国重汽的这盘棋里,曼平台产品作为开拓新市场的“马”,而斯太尔产品则作为守住重汽大本营的“相”。曼平台和斯太尔的一攻一守,目标直指——重卡市场第一。
受益于斯太尔平台,中国重汽一直是工程车市场的领跑者;借助于曼平台,中国重汽在2014年牵引车市场也有了重大突破。2015年,中国重汽欲借助于曼平台在牵引车市场上位,同时依靠斯太尔系的大变脸,抢夺更多工程车市场份额。
重回重卡行业第一,中国重汽能做到吗?
曼平台 重汽攻占物流车市场的利器中国重汽曼平台产品,可谓是筹备良久,才终于宝剑出鞘。
中国重汽从2009年引进曼车型,直到5年后,2014年,曼TGA的国产化车型——汕德卡才算正式全面进入市场,曼平台产品T7H和T5G也在这 一年上了量。为何一个引进的车型要5年之久才全面进入市场呢?这其中有很多客观因素,但是,有个主观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国重汽既想让生产出来的车辆 达到跟曼一样或者接近的水平,又想尽可能地零部件本土化。寻找进口品质与本地生产的平衡点,中国重汽在不断的摸索和试错中前行。
如果说要全部沿用曼的零部件配套体系,重汽只造驾驶室,那汕德卡很快就能上市销售,并且,品质也接近曼原型,这就是所谓的CKD。比如,2010年 底中国重汽的商务大会上就展出了从重汽下线的汕德卡车型,这款车型除了驾驶室是重汽生产的,从发动机开始,所有零部件都是国外进口。造这样的车,显然那不 是中国重汽和曼合作的原意。中国重汽引进曼车型,并不是为了弄个原型车,争点市场份额、赚点钱那么简单。
中国重汽在引进德国曼技术时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通过学习曼的技术,提升自己的制造水平,让重汽的产品品质能够迅速缩小和欧洲重卡的距离。其战略规划是源自海外、进入海外、战胜海外。
假如说走另一条路线,中国重汽使用曼平台的驾驶室和发动机、车桥,其他零部件都采用原重汽零部件配套系统,那么这车造出来也快,2011年部分汕德 卡就是这么造出来的。不过,这条路中国重汽试过之后,发现其品质并不能接近曼原型产品品质。这也不是重汽希望的结果。中国重汽是在做重卡上有理想的企业, 其目标不仅要卖量赚钱,也希望能够比肩欧洲品牌重卡。
于是,这就有了反复。中国重汽在造出了一批高国产化率的汕德卡后,仔细分析了与德国车的品质差异,又重新调整了配套体系——有的国内零部件和国外差距大的,就采用国外零部件;曼原配套体系已经在国内生产的,就在国内采购,没有国内生产的,能够引进的,就引进,不能引进的,就从国外采购。
于是,中国重汽,不但引入了曼TGA的车型,也引入了曼部分的零部件配套体系。
2011年12月20日,全球最大的轴承生产商斯凯孚(SKF)与重汽合作,签署了一项价值超过52亿瑞典克朗的长期合同。根据合同,中国重汽集团 委托斯凯孚为其新型卡车提供斯凯孚分离式卡车轮毂单元、圆锥滚子轴承和密封件,轴承和轴承单元将由目前正在建造的斯凯孚中国济南新工厂生产。新工厂的投资 额约5.9亿瑞典克朗,密封件则将由斯凯孚中国芜湖工厂生产。
另外,汕德卡还使用了大量国外品牌在国内生产的一些零部件,比如ZF的变速箱,这是曼的御用变速箱配套商,另外还有美铝的车轮等等。除此而外,倍耐力轮胎、威伯科汽车控制系统公司、美孚润滑油等国外品牌的供应商也都加入了重汽的供应商行列。
重汽曼平台的另外一个系列——T7H和T5G则是使用的豪沃A7的驾驶室改良,底盘系统则大量使用曼TGA平台的设计,以及很多曼平台零部件。相对于汕德卡,T7H使用的国外品牌零部件要少一些,价格也更接近主流重卡。
正是这套“曼”车型的零部件配套体系的全面推进,让中国重汽的曼平台产品,更加接近于欧洲重卡,也成为中国重汽“进攻”牵引车市场的重要武器。
2014年,得益于曼平台产品(含汕德卡、T7H和T5G),中国重汽在牵引车,特别是中高端牵引车,这个之前中国重汽无缘的市场,终于切得一块蛋 糕。因此,2014年,中国重汽不仅仅是在市场份额上取得了增长,不仅仅是从行业第三上升到行业第二。最重要的就是,在牵引车市场站稳了脚跟。不再是过去那个只在工程车市场横行的品牌,如今的中国重汽,也是同时在牵引车市场也能霸道的品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