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3月初广州市交委发布的信息,“如约”已完成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的搭建,白云、广骏、交通、丽新4家掌握了2950个车辆指标的公司,经营模式将采取“政府搭建平台、企业自行购置车辆和招聘司机、司机仅提供驾驶服务且不巡游揽客”的基本模式;而关于受聘司机是否需像专车一样要上交车辆使用费,则未有明确消息证实。
关于约租车的定性,或可概括为:在传统出租车体制框架内试行的新经营模式。传统出租车是个什么体制呢?就是政府垄断经营:由政府指定的出租车公司发放牌照、组织营运,除此以外的一切都属非法。广州这次推出的约租车同样如此,由4家出租车公司经营,事实上它本来就属于广州计划在2016年前至少投入10000辆出租车指标的一部分。
但在经营模式上,约租车却有所创新,最大的创新当然就是初定名“如约”的所谓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的搭建了,用户通过移动设备、电话等方式约车—这不就是前段时间热议的互联网专车么?这真让人想起一句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方便迅捷高科技的互联网专车,你搞就可以,别人搞就不行。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都提出“打破出租车牌照垄断式管理”的提案,这样的提案并不是第一次提出,但今年似乎更有说服力。理论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有权利直接进入市场进行包括出租车运营在内的经营活动—
何况总理工作报告又再次提到全民创业,现在这种出租车政府垄断经营模式肯定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而在实践层面,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专车事实上已经动摇了目前的这种出租车垄断经营模式,使之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否则不仅政府公信受损,从业人员的利益也将不保,所以有政协委员的提案用了“乘势而上”这样的词—
不可阻挡的互联网新常态就是这样的“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回看广州新推出的约租车,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锅夹生饭: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很多关系还没有理顺,就又叠床架屋,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而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又徒增社会运作成本。好在现在只是测试,希望可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兼顾各方利益,早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