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围绕交通运输线和军事运输的斗争贯穿了战争的全过程,并影响和制约着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实际上,抗战时期的多场重大会战和战役都是为了争夺运输线优势和战略通道而展开的,本期策划将和大家一起讨论和回顾抗战时期我军汽车运输史绩的得与失。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是一场与中国历史上任何战争都不同的战争。战争不再只是军队的事情,而是需要动员国家全部资源的总体战。特别是,最大限度地去动员全国所有工业投身抗战,服务抗战。中国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但是必须具备同样级别的工业生产能力才能将这些资源变为战争实力。
虽然近代中国也发展了一些工业,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一个农业收入占75%的农业国家,即便是农业也还处于与明朝没有什么区别的状态,而在1935年,日本已经拥有9.6万台农业拖拉机,要知道,1932年的苏联也只拥有12.5万台拖拉机。而那是大多数中国人甚至没有见过汽车。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日常物资商品运动,都是靠人力进行搬运,效率非常低。抗战爆发前,中国年度钢铁生产量人均拥有仅日本1.07%,年度发电量人均拥有仅日本0.86%,在近代钢铁产量和发电量也就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图片可以看到,在中国,道路上基本没有汽车。
不要小看这几百辆汽车的差距,这将直接导致战斗力的巨大差距。中国军队1个师,没有任何车辆,所有轻重武器,子弹炮弹,口粮饮水,帐篷炊具,电线行李都必须士兵肩挑人背,携带能力极其弱小。一般最多只能携带0.5-1个基数弹药和数天口粮。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总体表现常常受制于运输能力的限制,给养物资运不上前线,弹药和军械匮乏等等,归根到底就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太落后。1997年出版的抗日战争时期重要资料统计集记载,1937年抗战爆发时,日本1个师团拥有528辆汽车和自动货车,而中国1个师拥有的汽车数量则是0。